TXT下书>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
百五十,凡

已得千一百,少二千四百三■。

按此简释文又见《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第173页〔(149)26、9〕,前“直三百六十”,该书“六”作“九”。从后云凡得千一百的话来看,应以作“九”为是。这里粟的石价为一百二十钱和一百三十钱。

(2)《居延汉简甲编》第268简:

黍米三斗,直钱卅。

石价为一百五十。

(3)《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第281页:

粟一石,直一百一十。〔(178)167、2〕

(4)又同上书第301页:

除[禾旁][禾皇]钱二百四取以当□,买谷,直百。〔(285)198、118〕

这里虽未明言谷的单位,但云值百钱,当是指谷一石。

(5)又同上书第317~318a页有一简是一个粮价的帐单,现抄录如下:

□□受钱六百出钱百一十五籴麴五斗斗廿三

出钱二百廿籴粱粟二石石百一十出钱六买□石十分

出钱二百一十籴粟粟二石石百五出钱廿五籴豉一斗

出钱百一十籴大麦一石石百一十

凡出钱六百八十六〔(373)214、4〕

简文第五句的“粟粟”,当为“粱粟”之误写。

(6)一九七四年新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王莽地皇三年《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①说:

粱米八斗,直百六十,粟米三石,直四百五十。(ejt21:3、4)

综合以上六简的粮价,可以列表如下:

粱米石价200钱(6)

黍米石价150钱(2)

粟米石价150钱(6)

粟石价130钱(1)

粟石价120钱(1)

粟石价110钱(3)

粱粟石价110钱(5)

大麦石价110钱(5)

粱粟石价105钱(5)

谷石价100钱(4)

现在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这种石价百余钱的粮食价格,是一种什么样的价格?它与文献记载上的粮价是什么关系?为此,我们首先要找出汉代粮食的平价,然后才能

——————————————

①见《文物》1978年第1期图版捌。

与河西的粮价进行比较。

我们知道,战国的粮食平价是有明确记载的。《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引《计然》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计然》相传为春秋末年的书(也有人认为计然是人名),实际上这里讲的是战国的情况,即是说战国粮食的平价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这与李悝为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计算开支时,把粟的石价折算为三十钱是一致的。粟石三十钱,即平价中的最低价。

可是在文献中却找不到汉代粮食平价的记载。汉代文献中关于粮价的资料很多。这些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偶然出现丰年,粮价大贱,史学家们借此作文章来歌颂统治者的功德,什么“粟石数钱”、“百姓殷富”、“人给家足”等等。二是由于灾荒,特别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与统治者之间的混战,如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的末年,生产破坏,战祸连年,以致出现粮价腾贵,谷石万钱,民人相食的状况。可是独独没有关于粮食平价的记载。为求得汉代粮食的平价,我们只好就有关资料进行考证。

我们在两汉有关资料中发现,在西汉时,凡是谈到粮食石价数十钱时,必有赞美之辞,言其太贱,凡是谈到石价百余钱、数百钱时,则有责谴之辞,言其太贵;东汉时,凡谈到石价百余钱时,就有赞言之辞,言其太贱,而谈到千余钱时,才有责谴之辞,方言其太贵。可以推想,平价当在这太贱与太贵之间。

所谓“文景之治”时,粮价很贱。史称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①这里虽未说明粟多少值十余钱,但据上下文观察,应是指粟一石来说的。另一条材料则说当时谷石数十钱:“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②粟谷石价十余钱、数十钱,无非是讲粮价甚贱,而平价必是在这个价格之上。

二百年后,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到东汉中叶,谷石贵达百余钱,竟亦称为“盛事”,值得史学家的赞扬。如顺帝时,第五访为张掖太守,“轻骑循行田亩,劝民耕农,其年谷石百钱。”③由此可知,当时谷石百钱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因此第五访才得到“循吏”的称号,可是,就是同一个张掖,在西汉中叶,粮价石百钱不仅得不到赞美,而且还

————————————

①《史记》卷二五《律书》。

②《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桓谭《新论》,影宋本《御览》无“十”字。

③《后汉记》卷十九。

要受到皇帝的谴责。例如赵充国就因为搞得“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稾束数十,转输并起,百姓烦扰。”①而给皇帝“以书敕让(批评)”的。

至于谷石价至二百、三百钱,在西汉时即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说:“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云:“元帝即位,……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谷价达到石二、三、四百,就已经是“四方饥馑”,“民多饿死”,可见西汉时


状态提示: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