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八节

但大人如果夺取了西疆,则形势完全改观。

自古以来,关中对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势,而陇西对关中又有高屋建瓴之势。陇西若失,则西疆不保,关中危险,而这也正是本朝近百年来,穷尽力量戍守西疆的重要原因。另外,陇西不仅据关中之上游,对汉中和巴蜀同样拥有上游之势。关中的渭水河,巴蜀、汉中的西汉水、沔水等河流都是发源于陇西。渭水向东流进黄河,经过了关中。西汉水向南而下,穿过了巴蜀,而沔水则流经汉中(最后汇入荆襄的汉水),这三条河流翻山越岭,给陇西与关中、汉中、巴蜀三地之间提供了通道。陇西是此三地的上游,地势明显高于三地,所以关中、汉中、巴蜀若想攻击陇西,有一定的难度,但自陇西向下攻击关中、汉中和巴蜀,却非常容易。

大人若占据西疆,和巴蜀、汉中联为一体,则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西,万无一失。

这时,北疆军如果再攻洛阳,大人可与我们联手,两路夹攻关中,洛阳之危自解。北疆军若攻西疆,则正好中了我们的拖延之计。大人在我们的支持下,和北疆军周旋于西疆,而袁绍、刘表等大人则趁机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南北对峙之局一旦形成,北疆军受制于天下形势,不得不暂缓攻击西疆。如此大人则可赢得时间,经营西疆,为将来和袁绍、刘表等大人东西夹攻,共振社稷而奋战。

杨松说了一大堆,理由充足,前景美好。还不待刘备想明白,张松接着又说了一番话。

张松说,大人与其在秦岭南北和北疆军争一日之短长,进退无据,不如取远势,西进占据陇西,先行取得高屋建瓴之优势。这样进则可取天下,退则可保大汉半壁江山,进退皆无忧。

自从韩遂死后,西疆一片混乱,而北疆军又忙于攻打洛阳,无力顾及西疆,此刻正是大人占据西疆的最佳时机。

从汉中、巴蜀有多条道路通往拢南。陇南就是凉州的武都郡,因为羌**乱西疆,河北失去了对凉州郡县的控制,武都郡现在自己管自己。通往陇南比较好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沿着西汉水河谷的嘉陵道西上到河池(今徽县),这条路比较平坦好走。一条路就是陈仓道,陈仓道全长大约七百多里,其中汉中境内大约三百多里,从汉中的南郑、沔阳(今勉县)北上,过东狼谷,从凤亭(今凤县)方向出陈仓道直杀河池。

拿下了陇南,继续向西就是陇西郡。如果向西北前进,则是汉阳郡,大人可以侧击北疆军于翼城、上邽(今天水)一线,打开通往关中的道路。

张松、杨松说完了北征策略,张任、杨任两位益州大将接着从兵事上给刘备详细解说了攻击之策。

大人如果接受此北征策略,那么攻击之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打关中,一部分打陇南、陇西。

大军自陈仓道北上,转而进攻河池、下辨(武都郡郡治),全取陇南,继而一分为三。一部取陇西,一部取上邽,一部攻散关、陈仓予以牵制。

取陇西乃是为了占据西疆,从而取得高屋建瓴之优势,彻底掌控西北战局。

取上邽、散关乃是为了两路夹击,打开关中门户,从而威胁长安,迫使北疆军回援关中,以解洛阳之危。

如果按照益州人的北征策略,那么北征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不是关中,而是西疆。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益州。那么这样一来,即使北征军未能夺取关中,让北疆军攻克了洛阳,对益州也没有丝毫损失。

同时,北征军一分为三,益州的军队就能以熟悉陇南、陇西地形,有和羌人诸种作战经验,和羌人部落首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为借口,转道攻杀陇西一线,避免了把兵力损失在关中战场上的可能。益州的军队保住了,陇南又被占据了,益州人就能在刘备兵败关中后,堵住刘备撤回汉中和巴蜀之路,确保益州的安全。

益州人的北征策略兼顾了朝廷、刘备和益州三方利益,刘备找不到任何反驳的借口,简雍、孙乾、关羽等人都能接受。

这个策略其实对刘备最为有利。刘备现在的处境非常艰难,可以说到了有死无生的绝境。杨松在分析中已经说过了,刘备即使拿下了长安,也无法长久占据关中。试想以袁绍、韩遂联手之力都被李弘打得全军覆没,刘备又岂能守住关中?刘备被打得抱头鼠窜,其下场可想而知。

退一步说,就算刘备逃回了汉中,他还能干什么?难道他还能杀了杨松夺取汉中,继而杀了刘璋夺取巴蜀?估计他前脚刚刚走进汉中,杨松就带人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了。没有人会收留一个走投无路的枭雄,那纯粹是自掘坟墓。杨松、刘璋都不是白痴,他们会乘着刘备还在抱着伤口呻吟的时候,在他的背后狠狠插上一刀。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一直试图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所以他迟迟没有拿出来一个可圈可点的北征策略,他不知道自己北征失败后该何去何从。

益州人对夺取关中根本不抱信心,这从他们给北征军提供的粮草辎重和民夫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两个月的粮食,二十万民夫,也就是足够北征军打一个月的仗,还有一个月时间,北征军要耗费在数百里长的栈道上。

这场仗对刘备来说,稳输无赢,北上即为绝路。

刘备没有选择,他只能接受益州人的建议,但荆州人不愿意。


状态提示: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八节--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