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虚拟仓库,穿越到抗日时期的苍阳县城。
秦立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的心情,就被抓了壮丁,强征入伍了。
鹤立鸡群。
秦立长的白白胖胖,与四周骨瘦如柴的人们,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一名佩戴上校军衔的军官,坐在登记军籍的桌子旁边,冷淡地看着被强征的众青壮年。
桌子的前面,写着一块告示牌子,上面是各级军官的价码。
是的,明目张胆的买官卖官。
可悲的是,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异议,也许是识字的人很少,更可能,人们已经很习惯这种做法。
当轮到秦立时,那位上校第一次开口,冷漠地问道:“看你样子,不是泥腿子,读过书吗?”
“读过几年。”秦立不敢说自己大学毕业,在抗日时期,大学生是稀有动物,在普通县城,常常找不出一名高中生。
“嗯。”得到秦立的确认,上校的态度微微好转,指了指桌前的牌子,继续说道,“马上开战了,会死很多人。虽然军官不一定能活下来,但与士兵相比,总是个希望。你是文化人,按规定,可以给你八折。”
秦立颤颤巍巍的,从怀里掏出5根大金条,买了最上面的少将医院院长。
(以后秦立拿虚拟仓库里的小件东西,都会从怀里掏出,算是作者对机器猫的一种致敬)
(设定1根大金条=10根小金条,1根小金条=100银元)
上校确定大金条的真伪后,终于露出笑脸:“原以为这个少将卖不出去了。兄弟我是苍阳城防军司令部军务处长,以后咱们兄弟多多亲近亲近!”
秦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是羡慕,不是愤怒,换上少将军服,跟着军务处长指派的一名中士,去刚刚组建的苍阳城防军战地医院。
战地医院设在离县城20里左右的曹镇。
包括秦立在内,一共1名军医,7名护士,1个警卫连,和200名左右的伤病员。
医院征用曹镇的一个私塾,作为临时驻地。
私塾不大,原来只有20来名学生,现在已经停课。
私塾周围都是空地,这是为了学生们有个安静的环境。
而现在,警卫连围着私塾,清理出一大片空地,搭上一些简陋的帐篷,算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警卫连长,是个35岁左右的中年汉子,上尉军衔,立正报告:“报告院长,卑职警卫连长王林,请训示!”
秦立不知道怎么训示,只能学着样子,回敬了一个军礼,鬼使神差地问了句:“吃饭了吗?”
弄得王林不知所措,但还是严肃回答:“报告院长,还没吃,炊事班正在做饭。”
秦立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尬聊,就这样开始,这样结束。
因为一声凄厉的惨叫声,从私塾里发出。
王林赶紧解释:“院长,军医正在做手术。”
手术在私塾从左到右数的第2间木房,没有任何消毒设备,门口的木门已经拆掉,方便护士进进出出,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干净却有些破旧的布料。
当秦立走近手术室时,看到一名不到20岁的年轻战士,被截了右手小手手臂。
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秦立的第一反应,就是跑出手术室,呕吐不止。
很多伤兵,看着秦立已经无法站立,只能蹲着,左手撑着地,右手按着腹部,几乎将胆汁吐出来,有些伤兵露出不屑的神色。
手术室里,唯一的军医,做好截肢伤口的缝合,对护士吩咐道:“给他熬点草药,能不能活下来,听天由命吧。另外,给外面的少将,弄点盐水。”
秦立终于再也吐不出东西,瘫坐在地上,身旁站着警卫连长和端着盐水的护士。
丢人吗?也许吧,秦立安慰自己,和平年代的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应该都是这个反应吧。
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和骨骼,截肢处的伤口,秦立还能清楚的想起,忘都忘不掉。
从怀里掏出一包这个时期的香烟和火柴,却怎么也点不着,秦立依旧有些颤抖的双手,很难把火柴划着火。
王林很自觉地接过秦立的火柴,帮忙点着。
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草暂时麻痹了神经,秦立的情绪总算稳定一点,脑中的恐怖画面,模糊些许。
他甚至没有看到,王林偷偷将掉在地上,只抽了1根的整包香烟,捡起来,放入自己口袋。
看到这一切的警卫连士兵和医院伤兵,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王林的口袋,准确的说,是口袋里的香烟。
护士赵小花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被坐在地上的秦立听见。
秦立不明所以,以为赵小花是为那名截肢的伤兵,能保住性命而高兴,于是问她:“手术成功了吗?”
“报告,手术还算成功,如果今晚伤口不感染,应该能活下来。”赵小花的神色变得很是担忧,在这种环境下做截肢手术,伤口不会感染的几率,确实不大。
秦立皱了皱眉,又问:“用消炎药了吗?”
“报告,司令部交给医院的物资中,没有消炎药。”赵小花很愤慨,她,包括医院里的人都知道,司令部扣发了消炎药在内的紧俏物资。
抗日时期,消炎药非常紧缺和昂贵,其中最有效的是盘尼西林。
在黑市上,一支盘尼西林,能换2根小金条,甚至3根,绝大多数人,根本用不起。
(本书是小说,不是史实,为了情节安排,会进行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