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风月天唐>418.第418章 陈浩,他不是人
的来到近前,看着陈浩面露愁容的样子,不禁噗嗤一笑:“本公主远在北地就听闻,大唐第一才子洞悉事实,自入世以来未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何如今却面露愁容之色?”

“秋雨,别闹了,府门外你又不是没瞧见……”陈浩此刻哪里有心事开玩笑,于是抿了一口酒无奈的说道。

一想到近日的种种传闻,穆鲁诗雅也是乐得想笑,当初她就在陈浩身旁,何曾见过祥云、莲花、异香……这些扯得可真够离谱的。不过在她看来也挺好玩的,于是趴在石桌上,歪着头瞅着陈浩笑道:“那岂不是很好,有些人想要美名还没资格呢!”

陈浩没有因为穆鲁诗雅的话而神色改观,缓缓起身凝望远方蓝天,自言自语凝重道:“这美名恐怕凶大于吉!”

饮下壶中酒中殇,一缕斜阳映影长……

李明图此举既取悦了穆鲁诗雅,将来在匿舍朗退位之后,他定会得到这位公主的支持。同时李明图这样做,也是在向陈浩示好。这种示好若是成功,既可以得到陈浩的大力支持,又可以圆了他痴迷箭术的梦想。

陈浩虽然看穿了李明图的用意,但是却没有直言点破。如今他亲自来幽州拜师,也足以见得其诚心相求。当初陈浩在弱水城拒绝李明图的理由是不识时局,如今李明图携诚心而来,且有穆鲁诗雅从旁规劝,陈浩也没有理由拒绝他,于是便收下了这个徒弟。

此番看似陈浩有些不情愿,但是陈浩的心中却是极其愿意。虽说李明图是在向他借势,他又何尝不是在向李明图借机?如今奚王匿舍朗膝下无子,不久死后必定会王权旁落。陈浩虽然算得上奚王的女婿,但是毕竟是个汉人,要想坐拥这个王位,别说奚族五部的百姓不答应,就是朝廷也不会同意。

那么为了稳定北方的奚人五部,就必须有一人统率五部。这个人选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大唐边境的安危。若是未来奚王倾向于契丹,届时两族合并就会后患无穷。精通史学的陈浩可是知道,奚族最后并入了契丹,而且契丹的第二贵族萧氏,就是奚族后来的姓氏。萧氏在其后的辽国朝代中,多位皇后皆是萧氏女子,由此可见两族合并的趋势已经潜移默化。

这些不是陈浩想看到的,因此与其以后的奚王不受制约,倒不如力挺李明图为奚王。虽然陈浩深知越是精明的人就越难以控制,但是陈浩根本就没有想过控制谁,因此陈浩对于这份师徒名义看得很淡。在陈浩的看来,只要李明图的思想不倾向契丹,就是他要的最好结果。

除了这些事情,陈浩还从穆鲁诗雅的口中得知,觉远大师自从入定之后,活化生成一颗舍利子。陈浩知道这是得道高僧在坐化之后,才会有几颗烧不坏的东西,佛门称之为舍利。而就是这颗舍利却在觉远大师坐化第三日,在无名寺丢失了。不但如此,伴随这个舍利子一起丢失的,还有那九十卷无人读懂的经文。

陈浩听闻此事不由暗自讪笑,思忖这偷取舍利子倒是情理之中,毕竟对于佛家来说,这是得道之人的标志,也是与佛有缘的佛骨,可谓是无价之宝。但是伴随丢失的经卷,就着实让陈浩想不通,既然都看不懂又何必去偷,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然而这些不待陈浩细想,接下来的事情却是让他头痛不已。自从他回到幽州之后,潭柘寺、光林寺、等众多寺庙的僧人,几乎每日里都在他的侯府门前转悠。近些时日里,关于陈浩一语破天机,点化觉远大师入定成佛的事迹,已然传遍的整个北地。所谓以讹传讹添油加醋者居多,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曾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当时他看到陈浩走出会场的那一刻,天边突现祥云笼罩,借着晚霞之光,隐约可见陈浩的足下已有佛光泛起。妙语连珠句句箴言,使得觉远大师佛心深种,最终超脱生死顿悟成佛。

之后又有人言之凿凿的说,当时他隐约看到陈浩的头顶有佛陀显现,又似莲花轻散香飘久远。在场的众人闻此异香,瞬感脱胎换骨神采奕奕。曾有多年积郁病症者,至此之后不药而愈。其后又有传言者,陈浩乃是神佛转世,特意下凡点化众生……

面对这些种种传言,陈浩只能苦涩一笑。他也是之后才知道觉远大师圆寂的消息,他可不认为是自己的一句话,就让觉远大师入定成佛的。在陈浩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觉远大师已是耄耋之年,已经垂垂老矣之人。或许就因心中的一缕执念,才会坚持活到现在。

如今陈浩一句话点透了他的心事,得以释怀的觉远大师自然没了牵挂。一个人若是没了牵挂,那所有的精气神也就自然而然的散了。因此觉远大师才会在释怀之后,入定圆寂而死。而这些谣传之人,陈浩知道,都是不怀好意之人。

之所以如此沸沸扬扬,是因为这些奚族翘楚,不愿接受比箭失败的事实。因此才会故弄玄虚,以神佛之功来挽回他们的颜面。只为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我草原民族不如陈浩,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人,而陈浩,他不是人……

虽然陈浩深谙其中道理,但是世人却不这么认为,你陈浩声称谣言有误,那觉远大师为何因你点拨,就可以入定成佛?陈浩每每辩驳遇到这类问题,都是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解释。他总不能说,觉远大师是年迈而亡?这话别说这些人不相信,即使相信陈浩也不敢说。

要知道觉远大师在北方有着


状态提示:418.第418章 陈浩,他不是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