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恐怖悬疑>大汉国手>第69章:郭嘉入洛阳(第二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华安借用了朱熹先生的《劝学诗》来为自己的医学课打call。

效果斐然。

鸿都门内这些新学学子多出身寒门,即便不是寒门的也是士族中被摒弃的庶子。

大家本来就上进心很强,自从被简拔入鸿都门新学以来,日日勤勉不缀,无论酷暑严寒,皆在拼命的汲取知识。

数年下来,学子们已受益匪浅,各家学说和书法,绘画都有长足的进步。

如今,学院内再增医学课,让一些原本立志于济世救人的学子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在医学课的年轻夫子将劝学诗张贴在学院的公告栏内后,无数学习犹如打了鸡血一样纷纷报名欲学习医学这门课业。

“医学,是世上最为高尚的技艺。巅峰者,可生死人而肉白骨!

学子们,三日后医学课正式开课,吾等你们的到来。”

华安这个新任的年轻夫子,再加上他以十七岁的年龄就位居太医令之职,让鸿都门内的新学学子们羡慕之余,无不以他为标杆。

“夫子,我报名!”

“我也报名!如今蛾贼肆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伤残无数,我要学会夫子的医术去济世天下!”

看着群情振奋的年轻学子们,华安觉得未来一定会无限美好。

少年郎们,加油吧!好日子没几天了,且过且珍惜吧!

————

颍川,人杰地灵。(今河南禹州)

自古至东汉末年如今,已有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等千古人杰出于颍川,名传历史。

午后未至黄昏,此时天气正燥热难耐,洛阳城四门守兵亦有些意兴阑珊,手杵长戈腰挎长剑,满头大汗的拉扯着身上的皮甲散热。

一辆牛车慢腾腾的走入门洞里,缴纳过入城税和查验过路引后放行入城。

牛车上躺着一个唇红齿白的少年,少年用书籍覆盖脸面,躺在牛车上,翘起的二郎腿随着牛车颠簸而起伏。

驾车的是一个五旬老伯,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

“公子,咱到洛阳了嘞。”

牛车上的少年闻言挪开遮面的书籍,从牛车上坐起,慵懒的伸了个懒腰。

“云伯,咱今晚住哪嘞?”

驾车的云伯稍稍扭头,脸角一咧,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枯黄牙齿。

“公子,咱家在洛阳有一房远亲,论辈分是您的姨娘,临出颍川前有写过信来嘞,咱今晚就去她家暂住。等公子入了太学,就搬去太学住。”

少年郎微微点头。

他是颍川郭家子,名唤郭嘉,自幼聪慧异常,才思敏捷,颍川之内有人神童之名称呼之。

如今,他远游洛阳,一为入太学习经典,二为知时政辩今后。

年仅十四五岁的郭嘉凭着自己异于常人的敏锐远见,深知汉室腐败至今,恐回天乏术。他此次来洛阳便是要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判断,一旦证实汉室无药可医,便立刻离开洛阳,隐居颍川,非见明主不出。

他有鸿鹄志,只待金龙出。

“太学…我郭嘉来了。”

太学,汉武帝时立学。

初始仅设五经博士,授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门学科。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学科除最初的五经外,又逐渐增设了《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至王莽篡权前,时太学生人数已多至三万人,冠绝前古。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为刊正经书文字,遂刻熹平石经,将其立于太学门前,以惠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和抄录经文之士,络绎于途者不知道凡几。

汉朝太学生招生一般有四种途径:最好者由太学的最高长官“太常”直接选送,此为是正式生,享有国家俸禄;次之,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员,皆可遣子受业;再次,由各州郡所举高材明经者,亦有国家所试明经下第者;最次,州郡学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经地方选送可入太学。

另有由地方单独派遣受业者,闻名者如杨终,“年十三,为郡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即是。

郭嘉便是由时任颍川太守奇其才,遣诣其入洛阳受业。

“云伯,我再睡一会儿,到地方了您喊我。”

“好嘞,公子您只管休息便是。”

云伯驾着牛车,走的慢慢悠悠,生怕惊扰了郭嘉的睡眠。

————

华怜小院。

正在老树下备课的华安看着站立一旁几次抓耳挠腮欲言又止的古月,烦躁的放下了手里的毛笔。

“我说古月,你有啥话就说啊,我都替你着急。”

古月尴尬的又挠了挠头,才三旬的汉子,已是华发横生,好在他跟了华安,如今正在服用家主华安给他开的乌发药剂,效果还不错。

“家主,那个…俺媳妇有个远房外甥这几日入洛阳求学,可能要到咱华府暂住几日,所以我…”

屁大点事!

华安瞪了古月一眼,随手抓起毛笔恢复备课,用毛笔备课简直让人抓狂,一个时辰也写不了几个字,怪不得以前批阅奏折的皇帝都是夙夜兴叹,光批注写字就能累死他们。

怀念死了圆珠笔横行的年代…

“你夫人是郭氏吧?哪里人?她那远房外甥是到太学受业吗?”华安一边用毛笔费力的写字


状态提示:第69章:郭嘉入洛阳(第二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