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网络游戏>唐朝那些事儿>第二百三十六章【官制时代】
腔圆不圆?

这个对方言区的考生可有点不公平,毕竟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把主考官说成人中龙凤,人家也听不懂,拍马屁都白拍,三曰书,这个没有基因的区别,也没有地区的差异。只要你努力,写出一手俊美的楷书,

就能过关,本人认为这个还挺公平。如果你字写的非常漂亮,得到皇帝的青睐,那可要恭喜你了,离飞黄腾达不远了。四曰判,考察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这个是必须考的,要是不过关,打死也当不上官。

好了,经过吏部以上四关的考核,如果你基因好,非方言区,从小勤奋练习书法,能力还过得去(不要太差),那么你就功德圆满,万事大吉。等着吏部给你受一个官吧。但是期望也不要太高,官不大,品级也不高,一般也就是外放到某县给县令当助手,县丞、主薄之类的。

虽然如此,好歹也是国家正式公务员,有了工资保障,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人生的重大转机,光宗耀祖不说(老祖宗脸上再有光,也享受不到啥实惠。实惠还是自己的),以后一辈子告别锄头田地,而且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面对后代子孙也可以骄傲的说。想当年老子在考场上,那是如何的神采飞扬,大笔一挥,一挥而就,一举登科,题名大雁塔。扬名万世,末了,以过来人的口吻训诫子孙,你们可别给老子我丢人。而且进士及第的人,升迁几率大,混个几十年,当不上宰相,混个三、四品退休还是没问题的。

登科的哥们春风得意,也不能忘了那些考前互相吹捧,没有登科的朋友们,借着兴奋劲告诉黯然伤神的哥们“不要气馁,不要难过,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

我看人的眼光一向很准的,明年兄台一定可以高中。”对于这种话,只有少数是真正有眼光的人(这种人不多见,一辈子遇见一个就是幸运,不知道不要紧,知道了一定不可放过,这也是一种成功之道)说出来的除外,其余的都是在放屁,明年高中,说的轻松,明年考不考还不一定呢。即使真的考,

考场无常,你凭什么保证一定能中,除非未卜先知,但是三国中的诸葛亮是被作者神话的,真实的诸葛亮能力突出,但不见得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乱猜,有时候中,有时候也不中。

不中,你也不好意思去找说话的仁兄,告诉他,就是你说的,要是你不说我今年就中了,不说这哥们早到天涯海角当官去了,就算你们非常有缘,又见面了,你把刚才的话一说,人家不拿砖头拍你才怪呢,自己不争气还赖我,打不死你算你命大。

所以终上所述,这种话就是放屁。不得不说的时候,少说,不得不听的时候,左耳听,右耳冒。然而有时候这种话还不得不说,要是大家都说,你一个人不说,人家该以为你这个人是不是不重视自己,平白结怨太不值。

毕竟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人转,某年哥们一跃登龙门,大家同朝为官,也算是相识一场,互相照应,互相提携,谁也亏不了谁,一起升官,一起发财,然后一起去泡妞。

相对于及第学子的“登龙门”,落榜学子只能是“打灯笼”,夜晚打着灯笼,发奋读书,“落寞”这个词,可以很好的形容这些“打灯笼”的学子。

挫折对于人生来说是好事,重大的挫折对于想干事人的人生,更是天大的好事,科考落第这个挫折,绝对是读书人中比较大的挫折。我始终相信,那些落第的学子渡过最初的颓废后,经过日夜苦思,弥补自己的不足,淘汰性格中的缺陷,然后重新振作起来。

是的,科考的失败让他们成长了,让他们更加懂得了人之为人的内涵。由最初的目中无人,变的学会了谦逊;由最初的张狂,变作了恭谨;由不知世事艰难的少年,变做为了生活而奋斗的青年。

但是因为他们是读书人,因为他们读过书,所以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们选择坚强;面对现实不公的时候,他们敢于说出真话;面对国家限于危难的时候,他们敢于挺身而出。是的,这就叫气节。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值得敬佩;和苏武牧羊十九年,一样值得尊重。

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们,从屈原到鲁迅,不断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然后,无声间,中国特有的文化将他们聚拢到了一起,铸就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

唐代科举有一个特色。考生不只是考试要通过,还要有名人的推荐,这个名人可以是大官,也可以是有名望的大诗人。

常常在电视上、戏剧上。看到后世的科考舞弊案,牵连慎重,组团的被罢官,印象最深刻的就属唐伯虎同志的终身取消考试资格,替唐伯虎惋惜的同时。常设想如果唐伯虎生活在唐代,就不会出现那种情况了,他可以明目张胆,光天化日的拜访大官和大诗人,然后得到他们的认可和举荐,凭借伯虎兄的才学一定可以高中,混个状元光宗耀祖。

考生拿着自己的得意作品纷纷行走于公卿门下,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是受到国家制度保护的,无可厚非。唐代享有极大声誉的大诗人白居易,用那首如今妇孺皆知的“离离原上草”诗“行卷”于顾况,受到顾况的极力称赞和举荐,名声大造,声威赫赫,一举高中。

当然了,也不乏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之人。唐代李播任蕲州刺史,有个姓李的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六章【官制时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