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是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共设了代州、忻州、蔚州、朔州四个征兵点,派出康君立、薛志勤、李存璋分赴其他三个点负责征兵等项工作。李克用亲自抓代州这一块,他每天与盖寓等幕僚策划于密室、走访与基层、出没于民间。
二、命各州县工匠,按设计要求日夜开工,大量制造各式兵器。如:弓弩、马槊、长枪、鉄戟、横刀、盾牌等。尤其是消耗品箭矢,更是不厌其多。
三、筹备数万套铠甲,李克用对此要求是比较苛刻的:要美观、防护性能好、整齐划一,还一定要红缨黑盔甲,说是为了突出鸦儿军特色。
四、置办数百面旗帜,规定了两种颜色:一种是红旗。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唐”字。另一种是黑旗,即鸦儿军军旗。
五、囤积粮草,配置车辆、马匹、帐篷、炊事用具等后勤物质。
六、整肃军纪,参照初唐兵制。制定出十七条禁令、二十四斩,及其他处罚和奖赏条例。
忙了近一个月,各项工作都已初见成效。四个征兵点共征得二万余人,另外,李克用当年叛乱时。被打散的约有五千沙陀人重新归队。这样,加上一万鞑靼兵,总兵力达到三万五千余人。由于缺少马匹,李克用让五千沙陀人当骑兵,其他三万人只好委屈当步兵了。
到此为止,剩下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练兵了。李克用亲自当教练,带着幕僚们每天起早贪黑,在校场上摸爬滚打,训练士兵。
又忙了一个来月,各项工作基本就绪。李克用终于松了一口气,是时候了,该出发了。
广明元年(880)十一月的一天,这是代州史上不平凡的一天。今天是鸦儿军出征的日子,李克用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后,部队将直接开赴战场。(这有点像二战时,斯大林红场阅兵。)
三万步兵、五千骑兵在校场上排着整齐的方阵,蓄势待发。阅兵台设在代州城门边,一大早,李克用身着明光铠、威风凛凛、按剑坐在阅兵台上。左右是幕僚。身后簇立着卫士。
担任阅兵总指挥的薛志勤,精神抖擞迈步走到李克用跟前,立正、行了个端正的举手礼:“报告大帅,部队准备完毕。请指示!”
李克用微笑着点点头说:“开始吧。”
薛志勤转身迈出几步,拔出寒光闪烁的横刀,高高指向南方。须臾,一支鸣镝、两支、三支——飞向天空,火光闪处,发出“叭、叭、叭。”三声脆响。紧接着,阅兵台下数百只号角、数十面鼙鼓同时响起。
不一会儿,由远而近传来雷鸣般的马蹄声,大地在震动……
首先走过阅兵台的是由五千骑兵组成的若干个骑兵方阵,每个方阵前都有两名骑兵各手擎一面红旗和一面黑旗。士兵身上的铁甲在运动中“叮叮当当”、清脆悦耳,折射出来的光芒五彩缤纷。
骑兵过后,接着走过来的是由两万人组成的若干个步兵方阵。各步兵方阵也是以红黑两旗为前导,一排排刀枪剑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只有头盔上那一束束红缨,像是汇成了燎原之火。
步兵方阵之后,是由一万名后卫和后勤人员组成的若干个辎重兵方阵。他们的着装也和步骑兵一样,也是旗甲鲜明。车辚辚、马萧萧,战士弓箭各在腰。
所有方阵走过阅兵台时,都齐声高唱鸦儿军军歌(李克用和后来李存勖的部队,都有唱军歌的习惯。)走出代州城。向着南方、向着长安——前进!
歌词是李克用所作:
唐运十八叶,日月沐北陬。
朝聆圣贤训,暮怀社稷忧。
无端渔阳祸,问鼎几时休?
中原皆氛祲,谁解君王愁?
博弈先守道,置田岂夺牛!
浩气弥天地,忠义不可丢。
俯阅心惭恧,彤弓抚自咎。
煌煌三百载,坐观沦胥否?
仰庙告先帝,师出殄寇讎。
亮我倚天剑,砍下黄巢头!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李克用的军队为沙陀军,这是一种误解。从这支重新组建的鸦儿军来看,已知的沙陀人只有五千余人。雁门关周边的居民是胡汉杂居,汉人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也不只是沙陀一族。我估计,这支三万五千人的武装,沙陀人不会超过一万。
后来,李克用担任河东节度使,常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河东军发展到数十万人,其中汉人的比例还将大大增加。所以,确切的说,李克用的军队,其主要成分是汉族。更何况,即使是沙陀人,早在唐朝初期就开始汉化,与汉人通婚、学汉文、行汉俗已经二百余年了,哪里还存在什么突厥血统?
朝廷给李克用的敕令是南下勤王,为什么没有指明具体的目的地呢?因为黄巢是流寇,行踪飘忽不定。又因为晚唐还没有发明无线电通讯技术,远在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的李克用更不可能及时掌握黄巢的行踪,所以李克用决定,先到长安后再去找黄巢算账。
就在鸦儿军高唱着:“亮我倚天剑,砍下黄巢头!”军歌、走出代州城的时候,长安城内,皇帝李儇接二连三收到潼关发来的急电:汝州陷落、东都洛阳陷落……
潼关乃是京师长安东面的门户,潼关失,则意味着长安将失。李儇吓傻了,一时没了主意。有一些官员劝说皇帝到蜀地避难,这一提案当时就被宰相们给否决了。宰相们建议:调集所有神策军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