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网络游戏>唐朝那些事儿>第33章【起义】

起义

强大的唐王朝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话说到了僖宗皇帝李瞏这一代,在其父荒淫无道的努力下,本来就虚弱的唐王朝更加不可收拾。

于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历代历朝都有。即便是在太平盛世也不可避免。

在很小的时候,笔者听到农民起义,立刻会觉得这是正义的战争,这有赖于早年所受到的熏陶。

好比那个砸日系车的河南青年。肯定觉得自己虽然犯法了,但这是自己爱国的表现。正义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定义。似乎只要是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都是有助于进步的。

笔者弄不清楚依据是什么,如果将历代王朝比喻成连绵的山峰,唐朝就是主峰,此时的唐朝处于半山坡的水平。农民起义更多时候是把这个王朝从半山坡推到了谷底,再有一些伟大的所谓英雄推向另一个高峰。

如果说由封建专制社会经由农民起义而走入更加民主,更加有助于人道的社会体制下,可以说是正义的,进步的。

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实在难说什么正义,进步。农民起义是为生存所迫,而军事斗争从来只是利益、权利的争夺,笔者觉得无所谓正义非正义。死了谁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这一次的起义有点特别,特别之处在于领导这场农民起义的人是个很有本事的有产阶级分子----黄巢。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历代的农民起义真正由农民领导的并不多,朱元璋算是最纯粹的无产阶级分子。农民加入起义,原因不外乎,生存所迫或被强制编入,这是寻常人的动机。

求得功名富贵,这是有本事的人的动机。黄巢可以说是一个破坏本事一流而建设本事归于不入流的人。因为在他的事迹里真找不到一件是有关于建设的功绩。

全是报复性的破坏。大唐王朝在他强有力的破坏后被他叛变的部下朱温划上了句号。

黄巢领导了农民起义,但他却不是农民。他父亲是贩私盐的,他也是贩私盐的。历史上有很多造反的首领都是贩私盐的!隋末的程咬金,元末的张士诚。

曾打败过黄巢后来做了吴越王的钱镠早年也是贩私盐的。这个钱镠后面会说到,他以及他的子孙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除了他的成名之路很精彩。还有就是他手上有一块丹书铁券。这玩意,看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比如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荣,手上就有一块。宋、明、清颁发的铁券都是以此为样本的。

黄巢有两首非常出名的诗,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的抱负,甚或于极端的个人抱负。《不第后赋菊》中有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

几年后他确实带着部队打到唐都长安,一雪当年落地之耻,只是时间不长。

而关于黄巢的传说那是相当多的!单说这首《不第后赋菊》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没考上,很郁闷。当时黄巢已经三十岁了,据说他十八岁开始进京赶考,考了几次没考中。

而黄巢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想来黄巢会无数次的自问,我这么有才的人,竟然屡次不中。却有那么多的庸才进去了。

确实,科举录取的可以肯定不全是有才之士。但是很怀疑黄巢又有什么才能呢,透过他留下的两首诗和后来打算打到长安发布的檄文,对一个还不明一文的人而言,语气实在是够狂,这样的口气写出的文章,很好奇如何能够受到那些饱读圣贤书的老学究的待见。

好在黄巢的心性未必豁达,计划却从不死板。既然考不中,我不考了。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所有人后悔的。

在这里,笔者很好奇,其实历代的科举考试都是非常之严格的。就算走门路,以黄巢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多大难事。有人说没录取黄巢是考官最大的失误,其实即使黄巢考上了。以他黑白两道的背景后期就不会拥兵自重?无论怎样,都跳不开历史的大结局,最多就是换了段插曲。

关于黄巢的传说很多,比如八月十五挂灯笼,据说是一个城池久攻不下,黄巢化妆进入城中勘察形势。走漏了风声。

被官府缉拿,黄巢躲到一个老妇人家的大缸下,老妇人知道他是黄巢,但并未举报。并且告诉黄巢从城墙的破洞里逃走,黄巢让她在家里挂上灯笼,免遭灾祸。老妇人就让邻居也挂上了。

这事真假不辨,但多半不可能是黄巢。侦察这种事还无需自己亲自动手。还有门头插艾草的习俗据说也是和他相关。

据说他手下的一个将领见一年轻妇人在逃难时怀里抱着一个大的孩子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小的走。便问缘由,妇人解释说大的嫂子家的,小的是自己的孩子。

将领大受感动就让她在门头插上艾草,就不会有兵去犯难了。不论是插艾草还是挂灯笼都只不过是小恩小义,人的生死只是由某些领导的偶然关怀而存在,实在不是件幸事。更不值得感恩戴德!

黄巢为什么造反?理由实在多,他家是贩私盐的,贩私盐的在古代都是死罪。这说明他本身就不是善茬,道上混的。

第一条不怕死,总是考不上,对朝廷不满,而黄巢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不但不是,他还用很多极端的事迹证明自己了自己极端的性格。

其实文人而入武职的,处事极端的真的很多,远的不说,即如曾剃头、左屠夫!杀人无数。曾国藩还写了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qín


状态提示:第33章【起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