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重生之家有一姐>第十三章 三岁小孩

十月的最后一天,石瑾又收到了一条新裙子。

在石瑾还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被石妈从床上拽起,换上了这件刚做好的新裙子。

在石瑾还莫名其妙的看着新裙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被石妈催促着洗漱完毕。然后和薇薇蓉蓉姐妹俩一起被带出了。

石妈领着三个小丫头,怀里还抱了一个婴儿,挤上了去城里的班车。

“妈,我们要去哪?”等到车子发动,石瑾才清醒过来。不年不节的,出哪门子的门啊!

“去镇上的照相馆。”

石瑾没再继续问,去照相馆当然是为了照相。这会儿石爸摄影的爱好还没发作,家里没有相机,要照相当然只能去照相馆。

这个时候的移动电话还叫大哥大,手机的拍照功能还要等十几年才会出现,要记录人的影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如此,石瑾还是能不明白石妈为什么要突然跑去照相馆照相,石瑾只能猜测可能是要给石瑜拍照。

前世石瑾拍摄得最早的一张照片,差不多也是几个月大的时候。一张非常不错的黑白照。

略显荒凉的野外,地上铺着一张垫子,上面正趴着一位婴儿。婴儿的双手支撑在垫子上,努力的仰起头,一脸开心的望着远方。

不得不说摄影师还是很有水平,把婴儿状态下的石瑾拍得非常可爱。

十月底秋末的荒凉,几个月大的石瑜,时间正好和上了。那种以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看着自己成长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车子上人很多,这个时候的从农村发往县城的班车一天也只往返一趟,比石家村更偏远的地方甚至没有班车。车上人多是普遍现象。也谈不上什么礼让,先上车的坐着,后上车的站着,身高不足买票最低标准的无票儿童乘车不能坐,最多只能让有座的监护人抱着,不然得补全票。

怨不得8090后们抱怨,国家所有的福利他们都没赶上。

路况很不好,差不多建国初期修的一条柏油省道,到镇上之后汇入国道,在养路段眼里,省道和国道比起来,前者就是后娘养的。

经费不足,省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一趟车坐下来,石瑾被摇得七荤八素的。好在村里离镇上的路程只有不到十公里。就算班车沿途不断停车上下客,全程也不到半个小时。

小镇上最繁华的地方就是省道与国道的交汇口。所以小镇很敷衍的被叫做路口镇。如果有人拿着地图仔细统计的话,绝对可以发现全中国叫这个名字的镇是最多的。

照相馆就在小镇最繁华的位置,在旁边的小餐馆里吃过早饭,大家就被石妈领进了照相馆,石瑾很好奇的观察着照相馆里的陈设。照相馆的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黑白和彩色的照片,另一面墙壁上挂着几张不同颜色背景幕布,还贴有一张彩色风景图,旁边还摆着盆塑料花。

和后世改名叫影楼的花里胡哨以及兼营打印复印的照相馆不同,这个时候的照相馆里继承了旧时代特有的严肃,又有着开放之后的活泼。踏在一个大时代的交汇点上。

“要照相吗?这些都是你女儿?长得真灵醒。”很意外,摄影师是个老头。

“这两个是我外甥女。”石妈笑呵呵的指着薇薇蓉蓉姐妹俩说到。“先照一张合照,再给每个孩子单独照一张。”

“要照黑白照还是彩照?”

“黑白照就行。”这个年代彩照对于一般人家里来说,花费还是太高。

“就站在那边吧!”老头拿起一台海鸥牌的机械单反相机。指了指白色的背景幕布挂着的地方。

石瑾眼尖,发现老头手中的那台相机和石爸买的第一台相机非常相似。那台相机最后被石瑾玩坏过一次,并因此石爸胖揍过一顿,印象深刻。不过摄影不是石瑾的爱好,相机的具体型号石瑾并不懂。

石妈抱着石瑜,领着三个小丫头站到白色幕布前,替三个丫头整理了一下衣衫。

很多年都没正正经经的拍过照的石瑾突然感觉有些紧张,最后一次拍照片还是大学毕业后换工作之前,因为要准备纸质简历时拍过一次证件照。

石妈指挥着大家站好后开始接受摄影师的微调,因为和三个小丫头身高差过大,石妈在摄影师指挥下蹲坐了下来,石妈居中,一只手抱着石瑜,一只手搂着石瑾。薇薇和蓉蓉站在另一边。

等到摄影师喊着别眨眼,保持微笑,三二一的时候,略显紧张的石瑾只好摆出一副标准的商业式笑容。

拍好合照,摄影师老头问石妈单人照要不要去室外照,石妈欣然同意。

所谓的室外,其实就是照相馆邻街的后面了。小镇的这条街道小就小在毫无纵深,仅仅只是沿着省道国道路旁兴建的一排楼房,楼房后面不是农田就是山野。

照相馆的后面是农田,早已收割过的稻田已经干涸,田埂上的野草也已近泛黄。

摄影师拖出来了一张垫子,石妈把石瑜放到垫子上,然后被摄影师喊到身边。

石瑜突然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并没有哭闹,探起身子疑惑的寻找母亲,很快就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母亲正在朝着自己打招呼。

然后,黑白老照片里的影像就出现在石瑾的眼前了。石瑾砸了咂嘴,这一幕真是太玄幻了。

摄影师拍到了一张不错的的照片,乐得直夸石瑜乖巧听话。石妈听到有人夸赞自己的儿子也非常的开心。

记录感动的瞬间,大概就是摄影的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三岁小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