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觉得自己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可是他宁愿相信,自己的一切预感都是错误的,都是自己在瞎想。山海关那边不能出事,也不应该出事,刘总兵绝不会连个死太监都应付不了,这么想着,他的心里稍微的平和了一些。
不仅是他,风儿这几天也愁肠百结的,因为就要回关了,回关就要意味着和刘雅挑明了这层关系,这是一对好姐们为了一个男人将要直面的矛盾。对于小心眼的女人之间来说,这样的矛盾似乎从来都是不可调和的,甚至有可能把一对亲密无间的小姐妹弄的不共戴天也未可知,这样似乎太可怕了。风儿都不敢想,然而,这终究是不可以回避的事情了。
这段时间里,在盛京城虽然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有凌云在身边,总是有惊无险的。可是现在回去了,这些事情,都要直接面对了。
她甚至天真地对凌云说,:“现在后金的事情都了了,信王殿下这样的英明神武,大明朝也不缺你一个凌云,你还是归隐山林吧。我们不回山海关了,找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我们再也不见人了。”。
凌云知道她的心思,说,:“好,我陪你去归隐,我再也不做什么官了,你说的没错,后金已经臣服了。信王殿下又是如此的英明神武。山海关还是要回的,我也知道你的心思。是觉得不好和刘雅相见,我倒是不觉得有什么。不过,我还是要回去一趟。和刘总兵辞个行。然后就辞官隐退。纳还官诰不求荣,跟你去江南水乡隐居去。好不好”。
这一直以来在心里的话,终于说了出来,风儿原以为,凌云会给他讲出一番大丈夫志在天下之类的大道理,没想到他这么痛快就答应了自己,一时间,风儿竟然感觉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她把头深深的埋在自己的男人怀里,不再说话。
其实,此刻凌云的心里,也有万千的感慨,这是必然的了。离开山海关这么久了。又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心底却止不住那泛滥的沧桑。凌云来到这个本是明朝末年的乱世,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一番工业的。谁知道却陷入了感情纠葛之中,他知道,自己在两难之中必须选择一个。一番抉择之后,他决定选择做范蠡,全身而退,归隐林泉。
他做的已经够多了,除掉了山海关的奸细刘鸢,解了山海关重围,射伤了后金的贝勒,甚至,降服了整个后金朝廷,为辽东换来了和平和安宁。功不可没。
这样的功劳,本已经赏无可赏了。朝廷对于赏无可赏的人,一般都会干掉的。这是历代的说法,不杀功臣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光武皇帝刘秀,不过,这似乎不是刘秀那个时代了。对于杀功臣,本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过极不好的名声。小说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火烧庆功楼。虽然后来的史书证明这段是编的,不过正史上,这些功臣们基本也没有得什么好,除了早死的常遇春之外,注入刘伯温,李善长之类的,都没得个好死,就连当初鼓动老朱造反的江夏侯周德兴也被干掉了。没准朱元璋会想,你能鼓动我造反,也会去鼓动别人。
说真的,凌云本人一直认为,周德兴死的有点冤枉,不过说真的,谁不冤枉呢。让你死还需要啥理由?开什么玩笑,让你死,就是让你死。在历史上,崇祯也是比较有名的猜忌之主,据说,内阁大臣,十几年里换了几十个。这所谓的内阁大臣,就相当于国家的副总理,首辅阁臣就是总理,如此频繁的更换,只能说明崇祯是个比较有性格的人。也是个比较不容易相信别人的人。在这样的主子手下,相当的不好混。
凌云喜欢大明朝,以及喜欢大明朝的一切,然而,他也不是个愚忠的人,你要说让他信奉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道理,显然还是不太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之所以在山海关投身军旅,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理想,就是民得平安天下安,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远离战乱的苦恼,创造一个清平盛世,海晏河清的时代,让人人安居乐业。耕者有其田。当然,这句话可能是借用了太平天国的一句,但是凌云是不信那玩意的。在老凌的心里,太平天国和邪教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其破坏力度,完全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极限。
好吧,我们不探讨太平天国的事情,毕竟在这本书里,连清朝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太平天国就更木有了。我们继续说老凌的心路历程,所以,基于以上的这些想法,在风儿提出来要归隐山林的时候,凌云并没有反对,因为凌云本人,这个时候,也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思。
信王朱由检这个时候,完全是出于志得意满的状态,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是办不到了,但是至少把他送到山海关交给刘总兵吧。这山海关的兵保护这个大活人应该不是什么问题的。而且,自己这次回到山海关,一者是和总兵大人道个别,二者也是去看看阿财和大谠,既然已经决定辞官了,这些兄弟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或许,山海关一别,就是永别。
毕竟是一起出生入死过,想起这些来,怎么能不让人万千的感慨呢。一个人,首先要有感情,然后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其他的因素,比如智慧、权力什么的,都是次要的。一个有感情的人,有着正常的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贵的人。诚然,凌云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凌云已经决定了。一定要回山海关,一定要和刘总兵,还有众位兄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