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颜可术盏骑着“林明美”立在一处山丘之上,观察着战场局势,他的周围是数百名蒙古怯薛军们。在山丘之后,是五百名戒备着的拜占庭铁甲圣骑兵们,他们没有骑在马上,而是下马需养着马力。
那颜可术盏已经将手里的兵力都派出去了,这些就是总预备队了。
“林明美”听到战场的喊杀声,空气中传来的硝烟味,它张大鼻孔,双蹄在地上不安的掘着土,口里发出兴奋的嘶鸣,那颜可术盏伸手安抚着它,慢慢说道:“别急,别急,就快了。”
战场的局势逐渐明朗起来。
多斯拉克人的计划一目了然,他们原本计划用中军和蒙古人纠缠,然后利用人数的优势,用两翼围拢过来,企图包围住人少的蒙古军队。还是打算利用人多的优势,磨死蒙古人。
有一句老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尽管多斯拉克人的计划可行,但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堪一击,他们的中军已经被重骑兵打击的摇摇欲坠,几欲奔溃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两翼向中间靠拢,合围住冲击的敌军,延缓重骑兵的速度,迫使他们停下来,然后用人多,堆死他们。”那颜可术盏想到。
不过他又想到多斯拉克人装备水平和指挥水平,轻蔑的摇摇头:“连个旗帜都没有,如何指挥?”
旗帜是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周礼?春官?司常》记载:“凡军事,建旌旗。
旗帜的作用是极大的,通常可以用来判断敌我身份、将领身份、兵力多寡,还可以用来指挥军队、提升士气,因此旗帜的颜色装饰、旗幅大小、旗杆长短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在军队中旗帜大致可分为大旆、号旗、令旗、领旗、辨识军旗四种。
大旆:又称旄旆,牙旗,以看做军中最重要的旗帜,代表全军,旗帜尺寸也是最大。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大旆。
在实际作战中是位处主将所在处,主将在,大旆不倒,一旦大旆倒下,代表主将可能已经阵亡,全军都要崩溃,所以战时双方都盯着本阵的大旆和对方的大旆。
一般指用牛尾巴{或其他动物皮毛、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旆是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
号旗:众军冲锋时,是旗在何处,人便冲往何处,手持大旗者都是大力士,旗在人在,旗亡人亡。
令旗:指的便是信号旗,通常被用来传递命令,古代将领传达命令时,传令兵都是手持令旗前往,这样将士们一看就知道是传令兵,而不会阻拦。而且令旗是调兵必需的验证之一,调动大军用兵符,调动少量部队也需要令旗令牌之类的。
将旗:是指各级将领的旗帜,根据官职大小通常有旗杆长短、旗幅大小和颜色装饰的不同,旗帜上通常秀有将领的姓氏,可以用来表明将领的身份,
军中分前后左右等等众多部分,只要竖起大旗,便可以知道是那一部分的了,扛旗的一定要紧跟这一部的将领。按一般惯例,中营用黄旗,前营用红旗,左营用蓝旗,右营用白旗,后营用黑旗。此旗十分重要。
辨识军旗:这种军旗通常用来辨别敌我双方
观察多斯拉克人的阵线,丝毫没有任何旗帜,或者类似的标志物,或许多斯拉克人打战就是领头的“卡奥”手一指:“兄弟们上!”就一窝蜂的一拥而上?
“兄弟们攻左边。”乌拉拉一群人朝左边涌去。
“兄弟们攻右边”黑漆漆一群人又朝右边冲去。
说一句:“不好,敌人太凶!大伙撤!”就作鸟兽散?
就好像hēi shè huì打架?
实在是搞不懂这些多斯拉克人是怎么就能称霸多斯拉克海……
就连《霍比特人:五军之战》的强兽人都知道用旗帜来指挥部队。
多斯拉克人的两翼根本就不能完成包抄的任务,他们被更加精锐的蒙古弓骑兵们牢牢牵制住,很长时间不能取得进展。
他们和蒙古人的对射丝毫不占优势,双方伤亡的交换比实在是悬殊。
蒙古弓骑兵们在指挥官的指令,有节奏的向着敌人射出一波又一波的白色羽箭,腾空而起的羽箭“嗡”的一声落进多斯拉克人的队伍中,射倒一片。
多斯拉克发现对方射过来的箭矢十分强劲,命中即亡!就算被击中是四肢这种并非要害的地方,那巨大的力道,也好像是迎面打过来狠狠一拳,能将自己直接从马上打翻在地,而锋利的箭矢则会穿透肢体,将自己钉在地上。
他们不知道的,为了追求杀伤力,蒙古人使用的是威力大一些的锥形重箭,追求的目标是击中即失去战斗力。专为赤膊人士量身定做。
多斯拉克弓骑手们射出的箭总是不能给对方造成大的伤亡,蒙古人总是保持在七八十米的距离,多斯拉克人的直弓射出的箭矢在这个距离伤害力已经大大下降,再被蒙古人身上的硬皮甲和锁子甲抵挡住,更是没有多少伤害力了。而蒙古人手中的反曲骑弓不管射程,还是动能都比多斯拉克人的直弓强。
每当多斯拉克人企图冲上前搏斗时,蒙古人占着马快,始终不和他们接触,反而频繁使用“曼古歹”射倒不少冲击的多斯拉克战士。
在双方追逐与反追逐的路上,铺上了一层稀稀疏疏白色的“雪”,那些都是落到地上箭矢的尾羽。以及成堆的尸体和受伤的马儿。
更让多斯拉克人难受和恐惧的是,那些蒙古骑炮兵总是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