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钟家的人似乎一门心思地忙着过年的事项,竟再也没闹出什么夭蛾子来。
秉承着老规矩,每天不定晨昏,叶氏必会携带上儿女,去前头给老太太请安、问好。跟众妯娌,有时得见,有时见不着。见着见不着,都会予以问候。彼此客气一番,说说自家儿女的近况,也不过是各人心头各有斟酌,只捡不关痛痒的来说就是了。
老太太成天跟一尊大佛似的,歪靠在床上,听着媳妇们的谈话,听着听着像要睡过去。每当看到她这个逐客的信号,媳妇们赶忙起身告退。
各处俱是静悄悄地,无人敢喧哗奔跑,说是为了不惊动胎儿。
钟老二老来得子,这不仅仅是二房的大事,也是钟家的头等大事。
那位四姨娘,叶氏曾过去探视过一次,而今竟如主母一般被伺候着。虽在孕中,那穿的、戴的、用的、吃的,丝毫不掉分子,倒比正经的当家主母还有排场。
邹氏对此丝毫不怪,反倒跟婆婆似的,成天乐呵得合不拢嘴。
李棠每日必来问诊,检视药食,滴水不漏。
各处的礼物接二连三地送来,有给孕妇的,有给未来的小爷的。
这当中,就数大房最为关切,送的东西也最多、最珍贵。
作为嫡长重孙的飞鸿,依旧痴缠四姨娘,过两日便要过来转一圈,吃喝一顿后,方才会离开。
为防止他不懂事冲撞了孕妇,大少奶奶程氏和大爷钟若英,少不得轮流作陪,小心看顾、时时提点。
人都说,大房和二房关系好,果然不愧是老太太的肚子出来的亲兄弟。
进入腊月门,各处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后来的寺院便在“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
民间食用腊八粥则始于宋。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而普通民众也会在这一天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六出寺也不例外,在这天施了粥。熬煮是两位老居士负责的,只是在施粥的时候,由大显亲自执的汤勺。
临近乡村的农人为图个吉利,赶大清早上山来进香、拜佛,为的就是这碗粥。
有舍有得。在洗心革面的悦耳罄声中,红烛冉冉、香烟滚滚,六出寺山门前的古茶树,扑簌簌地绽放了两朵茶花。
并蒂花,一红,一白。
若萤给这两朵姊妹花取了名字,红的叫“人世”,白的叫“梵天”。
绿树,鲜花,再加上善男信女们悬挂子树枝上的各种红色的许愿签,在风中摇摇晃晃、叮咚作响,煞是热闹好看。
二十三,扫尘、祭灶、赶大集,过小年。
一早,叶氏就招呼了香蒲和丈夫,把家什全都搬到院子里,灶下烧了滚水,取了丝瓜瓤、草木灰,开始彻底清洁各种器皿。
从锅碗瓢盆到帽筒壁挂,全部都要见见天日。
又将东厨旮旯里存放了一年的香炉灯台寻出来,用草秸、草木灰、细沙子,里外擦拭一新,整整齐齐地摆在院子里晾干。
老三则用长竹杆绑了鸡毛掸子,打扫房里各处的蛛网灰尘。虽然头上裹着头巾,一场清扫下来,面目几乎完全看不清楚了。
孩子们边上瞅着,跟父亲笑成一团。
到这时,就连若苏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参与到这场一年一次的大扫除中。
因为今天赶集,叶氏急匆匆地去市集上走了一遭,购置了一些日用品,并不多,因为二十八还有个大集,过年需要的东西,一应会在那天置办齐全。
乱哄哄、忙活活中,冯家一家四口忽然上门来造访了。
也是借着赶集的机会,趁年前这点空闲,专程来看看未来的亲家,相相房子什么的。
算起来,距离叶氏上次陪同叶老太爷去冯家下定,已过去了月余。两边为着二舅的亲事,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冯家此番过来,也是存了和亲家商议一下各项事务的准备情况,彼此交个底儿,查漏补缺,省得临时抱佛脚不赶趟儿。
要说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为此,叶氏张罗了一桌酒菜款待贵客一家。大人一桌,孩子们一桌。因为担心冯仙害臊,就没见外,让她跟孩子们坐在了一起。
从正间到炕上,热热闹闹地。
虽说婚前小两口不能见面,但规矩毕竟是人定的。依着叶氏的意见,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儿,转过年来就要做成一对儿过日子,彼此什么脾气,早些了解、早些体谅,后头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作为家中的实际当家人,既然她都这么说了,上至老太爷,下至二舅,俱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二舅和冯仙的脸俱是红的,扭扭捏捏得像是抻不开的栗子皮。但是眉眼却无一例外都是挑着的。
这郎有情、妾有意的模样,让两家的长辈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