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太平天国>第二八三章差之毫厘,可真是谬之千里

蚂蚁虽小,还五脏俱全呢,更何况是一个国家了,总是各有各的烦恼,当然也就各有各的应对方式。不过,越是对手烦恼的时候,另外一方准会感到惬意,或者说是越会感到松心,这话无论如何都还是很有哲理的。

在黄河第一次洪峰顺利通过后,进入七月,为了迎接随时可能会有的再次洪峰,林海丰几乎放弃了手头上的一切工作,亲自挂帅,一头扎在了抗洪的第一线。当然,既然前线的最高长官每天都在忙于这个事情,那么,大批的天朝红军开赴抗洪第一线,也就更是不足为怪了。

对于身处前敌第一线的沙俄及满清的高级指挥官来说,如果说刚一开始他们对云集黄河对岸的天朝红军,就一点儿的防范意识也都没有的话,那也是太小看他们了。好歹一个个也号称都读过兵书战策,孙武书的一个“兵不厌诈”,对沙俄的将领们还算陌生,可对李鸿章之流,怎么也该是耳熟能详了。

“赤匪”们这是在利用和谈、防洪为借口,企图为以后开始的跨越黄河作战做掩护,以达到突然性,李鸿章对此开始就一直抱有这种心态。他曾试图说服他的顾问马尔雅诺夫上校,并多次致函东路的俄军前线总指挥普留申科将军,提醒盟友不要被中国人喜欢和擅长玩儿的小动作给蒙住了双眼。尽管在联军中,他的论调曲高和寡,可随后威海特别区的失利,仿佛恰恰就是验证了他的高明之处。

李鸿章为自己的寓言被兑现,并没有感到高兴,更没有幸灾乐祸之感,他是真真正正地感到了哀伤。当如此沉重的打击落在俄国人的身上,而俄国人居然还能被流传回来的所谓“赤匪们”的深表歉意所迷惑的时候,李鸿章的心都在流血。没人的时候,他躲在自己的内帐里,大骂俄国人猪头猪脑。有什么办法呢?他说服了不了俄国人,因为河对岸现实摆着的情况谁都能睁眼看到,十数万的太平红军是的的确确没日没夜地奋战在一道道的河堤上。而透过各种渠道所得到的情报,也证实了这一点,对面无论是军队还是政府的头头脑脑们,眼下唯一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能够帮助当地百姓安全度汛。

李鸿章也有些糊涂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又何尝不想得到民心呢?为了取得民心,来到卫辉府他杀的第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就是那个欺男霸女的阳武知县,一时还曾博得过一个“李青天”的美誉。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誉自然而然丢失,整得了一个知县,他可整治不了他的军队。兵匪兵匪,兵兵匪匪,尤其是怀里揣着的都是大把大把含金量低的可怜的宝钞,兵要是不成匪都有些天理不容了。

来自河对岸“每人节省出自己每天的一部分口粮,用来缓解由此带给后方人民的巨大经济压力”的消息,李鸿章也看到了,也就是因为看到的难以想象的事情太多了,他才更加糊涂。同样的来自这块土地上的人,同样的都是吃两当兵,可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莫非那些“赤匪们”真的吃了mí_yào了?

为了试探对岸的实力,为了摸清对岸的实际战略意图,李鸿章多次派出小股力量实施夜间偷渡。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惊人的,对岸防备偷渡的敌人,绝对不亚于防患洪水,有时候一支仅仅十几人的偷渡队伍,竟然也能引发十数里乃至数十里的警报锣声,别上岸,上去了就没有回头路。

这个时候,李鸿章似乎明白了许多,他知道,单单依靠对岸的太平“赤匪”是很难做到这样的,之所以会有这种结局,那都是因为有了完全倾心于他们的老百姓。对岸会有多少双看不见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李鸿章想想都怕。不过,事到如今,一直提心吊胆的他,倒也感到了一丝的轻松。作为黄河天堑的守军大帅,他了解过黄河的水文,七月是黄河的夏讯之际,即使对手想有什么动作,大股的军队要想过黄河,那也是势如登天。

雄才大略的李大帅都能松心了,对于有幸登上黄河南岸,又被安排着由济南城一路来到长清抗洪堤坝,前去观光的满清和谈代表团及各国观察团成员,对着沿途所亲眼目睹的一切之后,谁还会不相信这里的和平气氛之浓厚?

从济南城满街呼吁全力支援前线抗洪救灾的各类标语,到长清河堤遮天蔽日的红旗的海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尤其是在长清大堤上,那位混杂于人群之中,同其他人毫无区别,令人难以置信地全身上下也仅仅穿着一条土黄色的大裤衩书,手提铁锹,一身泥汗的林海丰出现在前来观光的人们面前时,所有能看到这些的人,除了震惊之余,真是各有各的心思。

洪仁玕、李秀成等人看到了,感受到的是一种激奋。在他们的心里,林海丰永远是他们的安王殿下,他就像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就可以把哪里烧得红彤彤、彻底地沸腾起来。从他们自天京至此,从沿途百姓们那一双双最朴实的眼神中,他们可以想像到,天下一统,那已经是为期不远的事情了。

美、法两国的观察团看到了,他们感到的是诧异。这块土地上的人,他们再不了解也清清楚楚一点,这是一个高度崇尚权力的国度,先不要说作为一个太平天国政府的第四号人物这身泥汗,就是他往这里一站,不呼啦啦跪倒一大片,哪里还叫中国。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人物,是上帝派到地球上


状态提示:第二八三章差之毫厘,可真是谬之千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