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管理机构正常的时候,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管理机构腐败的时候,他就象个傻子一样。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他的那种大智若愚别人就做不到了。”曾参道。
“什么意思?”乐歌侧了侧耳朵,一副没有听清楚的样子。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表示赞许。明哲保身!不要作无谓地牺牲!
庄子也说过:“周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螳臂挡车,以个人之力去阻挡意识洪流,结果只会是无谓的牺牲!
孔子能有这般意识、觉醒,所以乐歌觉得很意外。
“我哪里知道?”曾参看了乐歌一眼,然后就把头低下了。说道:“我听学长他们说,先生在周游列国期间,并不是这么感叹的。相反!他的态度很明确,是指责的!可是后来!回到鲁国后,也就是晚年的时候,他又大加赞赏了!”
“呵呵呵!”乐歌笑道:“这就是你先生思想的前后不同,说明你先生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变得道家了,变得现实了。”
“这个?”曾参应了一声,没有争辩。
“你不觉得把这段文字放在这里,有些让你先生的学说思想前后矛盾么?自相矛盾么?”乐歌看着曾参,问道。
“这个?”
“好了!不要纠结了!继续往下读!你不应该不会那么无脑吧!往下读,我看看后面的内容。”
“是!乐伯伯!”曾参这才解释道:“我是想?应该展示一下先生一生的思想,让人能够从《论语》中看到先生思想的传承、改变的脉络!”
“嗯!也说得过去!往下读!”
“是!乐伯伯!”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周游列国的时候,先生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现在的鲁国是季康子执政,他需要你们这些人才,我的那些家乡的学生,他们都有远大志向,可惜的就是,他们行为粗率简单了些;他们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他为此很高兴;同时他又指出他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他对些很担心,怕好事变成坏事。
“你先生可能意识到了:他早期的学生太刚、太理想主义。所以!他担心这些学生不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乐歌叹道。
曾参应道:“也许是吧!先生周游列国这么多年,经历了太多的事,他已经从理想主义中走出来了,看清了现实。所以!他很担心:这次的好机会反而重蹈覆辙,走他的老路!”
“嗯!好!”乐歌点头道:“继续往下读!”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伯夷、叔齐两个人对待他们厌恶的、反对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后,就不再提及。但是!他们态度和立场是一贯地,是不变地。因此,别人以为他们已经没有怨恨了,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什么意思?”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后来,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曾参进一步解释道:“一个人的表里如一是很重要地!在这里,先生(孔子)主要讲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对待仇恨、怨恨的方式。先生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下:采取怎么的行为、态度,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不过!内心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不管我们采取怎样的行为,怎样地表现形式。内心里的态度是根本!伯夷、叔齐在行为和态度上是一致地!”
“哦?”
“乐伯伯!读这一段要上下文来理解,不能单独一段来理解!”曾参提示道。
“嗯!好!继续往下读!”乐歌应道。
“是!乐伯伯!”曾参答应一声,继续往下念。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我觉得他这个人还有婉转的一面。比如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接说自己没有,而是说有。暗地里,他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微生高是个什么人?”乐歌问道。
曾参回答道:“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为直率。”
“哦?”
“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先生认为他并不直率,觉得这个人还有婉转的一面。帮助别人算是‘直’,间接地帮助,应该算是有婉转的一面了!帮助人是目的,间接也是为了帮助,而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