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五十章 新人

“威廉将军的话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在季明再次问出这个问题之后隆美尔再度的开口说话了。“将军的意思是通过采取大纵深突击的战略强行的将对方的防线撕开。然后再次攻击。但是我总觉得这和我们一直所采用的闪击战战术差不多。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采用了闪击战术那么多年了为什么要放弃一个我们熟悉的战术转而采用一个我们并不是很熟悉而俄国人熟悉的战术威廉将军这不是有些奇怪了么?”

“呵呵!”在听完了隆美尔所提出的质疑之后季明忽然笑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忽然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艾尔温!”说道这里他看了一眼隆美尔:“我想闪电战和大纵深图片战术从根本上是不同的。我们的闪击战的战术思想来源于一战中渗透战术在机械化条件下要求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突击力量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然后迅向敌人后方突破当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所有部队就开始合围力求尽可能多的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大纵深作战最早的时候也和“闪击战”类似但在我在研究的几场关于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中我现和对方攻击的时候苏军根据自身装甲部队数量多、战役规模大等特点按照欧洲地形特点进行了扬。从战术表现上来讲就是使用大量装甲部队。从多个突破口——闪击战通常仅有几个——同时向敌方深远纵深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突破部队并不与对方的部队纠缠而是迅占领对方重要地点如工业区、交通枢纽等从根本上破坏对方地工业、战争潜力——这里的作战对象不一定就是国家也可以是规模庞大的战斗集群]其中以日俄诺门坎战役和芬兰的卡利累阿战役为代表。由于大纵深作战是以彻底摧毁对方的战争潜力为目的因此与“闪击战”相比其具有更大的威胁力。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有能力实施大纵深作战的也只有我们和美国而已。因为这种战术要求数量庞大地装甲部队和兵员数量。只有像我们这种各种实力根基雄厚地大国才玩儿得转。”说道这里。季明忽然笑了起来。

但是这个笑声却让旁边地隆美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过了好一会儿。这位沙漠之狐才继续开口道:“将军但是我认为闪电战和大纵深突击在理论上都是一样。因为他们都口然后再采取突击的方式唯一的是突击的纵深不同罢了!”

“不!”季明伸出一根手指重重的摇晃了几下然后缓缓的开口道:“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地不同!闪电战一般把装甲部队用于突破敌人防御并在突破之后向纵深展突破口由后续的步兵部队巩固。配置一般是快装甲部队为第一梯队。步兵为第二梯队。装甲部队向对方的战术或战役纵深突破后就开始迂回包抄试图对敌完成合围。正因为在闪击战理论下装甲部队要完成突破防御、展进攻和迂回包抄多个任务也就决定了作战纵深最多只能达到战役纵深当面对对方的大纵深防御的时候装甲部队便很难完成这么多任务往往就会受阻。纵深进攻情况下用于突破对方防御阵地的是步、坦、炮、工以及空中力量的合成部队。快集群则在突破口打开之后投入)用于展进攻。开始的时候兵力配置一般是合成部队为第一梯队以装甲部队为主地快集群为第二梯队有时还会配置第三梯队地快集群。这种情况下。由于快集群的兵力不必消耗在突破防御上因而就有能力队更远的纵深实施突破。所以大纵深进攻作战时攻击纵深一般至少能达到对方地战役纵深有时可能达到对方的深远纵深。快集群突破后目的是完成战略战役合围而具体的战役战术合围往往是合成部队以及部分快集群来完成。这种进攻样式需要极大数量的兵力兵器准备并对后勤有极高的要求毕竟这么多部队要进攻几百公里后勤保障的需要量不是开玩笑的。

很显然大纵深的规模要比闪电战大得多。因为大纵深要求在一线的部队要足够多而用于补充和扩大战果的后续部队也要足够多这样一来的打法

联这样的大国才能适用;而闪电战是要求在第一波次尽可能多的战斗力用于第一波次攻击的一线部队要足够多而后续的部队只要能补充先遣部队的损失即可这样一来的部队不可能在第一次攻击以后扩大战果所以闪电战的关键就是要使投入第一次攻击的部队获得最大战果争取最大胜利一旦失手失败将是必然的。由于在突破时使用了大量的兵力因此闪击战不太注重对敌方地区的占领。这就是为什么“闪击战”在苏联无法取得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原因因为苏联太大尽管德军不停的合围但仍然无法完全消灭苏联的战争潜力。

进入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以后苏军的作战条例中认为双重包围是大规模成建制歼灭敌人的最佳方法。为了达成此目标的战役分为5步骤:突破敌军战术防御地幅;投入纵深突击部队扩大突破口、分割、合围敌军;建立包围圈的对内正面和;建立包围圈的对外正面;继续进行下阶段战役。一般来说为了集中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合围作战所需的兵力苏军通常是安排至少两个方面军共同来完成的。在这样的合围战役中各方面军都将自己的部队分为“突击集群”和“机动集群”两类。苏军通常将加强有合适的加强兵器和专门的任务部队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作为次进攻的部队这些部队将负责突破敌人战术防御地幅。机动集群将用于投入突破口对敌军构成合围形成合围对外正面并进行下一阶段战役。战役第一梯队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章 新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