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恐怖悬疑>抗日之黑枪小三口>第二百章 粮食(二更)

王南想到了前面的伪军军营肯定有这东西,就立刻往不远处的机场跑去。

日伪军们已经发现了被杀的日军顾问们,一群日伪军们正在处理几个日军顾问的后事。可除了他们这些人,军营里的其他伪军们都装不知道的样子继续睡觉。

王南避开人群在这临时的军营里找了半天,才在一个营部里找到了武器dàn yào。

他算了下火车头的数量,就背上了二十多颗拉弦式的shǒu liú dàn。

等回到火车站的车厂,开始时他还有心情研究了半天怎么才炸毁这火车,可从外观上怎么也看不明白火车的结构,干脆就把shǒu liú dàn每两颗放在一块,踩开炉门,一拉弦就丢进给锅炉升温点火的炉坑里。

把车厂的几个火车头都这样炸了之后,他又满火车站去找火车头炸。

火车头被炸让日伪军们抗不住了,大队的伪军被赶起来,抱着团往他这边冲。

王南也找不到可炸的火车头了,看日伪军追的急,就把shǒu liú dàn做成拌雷,转身离开了这里,一路潜行着回到了躲藏的地方。

二丫已经做好了肉羹粥,李秀正躺在那里埋怨着她。

王南不明就里,李秀就在那里说什么煤油炉都不会点之类的,王南看她的精神那么好,也没打扰她在那里没事找事做,只是跟二丫交换了一下眼神,便由她说去了。

王南在香港折腾了这几次,直接或间接的打断了日军的几个重要计划,象归乡计划、建设计划和劳工计划都无法再实施下去。

甚至一些奴化中国人的手段都因为日军不敢小股出行,更不敢晚上出行,已经无法实施。

日军只能用最后一种武器来逼着王南离开或者收手。

香港的粮食只能靠外界输入,而自日军占领香港后,大宗的粮食都被日军抢到了手里,其中大部分早已经供给了南下和四周的军队,只有少数按定量供应着香港的市民。

现在日军准备对粮食再加以xiàn zhì,让市民认为是王南在香港杀日军造成了他们吃不上粮食,用饥荒逼着市民们赶走王南。

于是就在三人躲藏起来,李秀养伤的这个时间,日军下了个限购粮食的通告,把王南破坏了香港的和平说了一大通,然后要求市民们凭良民证、拿着全家人的照片全家人都到场后,才能购买到当日的粮食。

跟这个通告一起的公布的自然是三人的通缉令。

日本人的想法是很多市民买不到粮食而对王南产生积怨,更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逼着市民们自发的赶走王南或者自行离开香港。

为防止王南捣乱,确保这个计划的实施,日军把购粮地点分了几处,由大量的日伪军看守着这些售粮点。

两天后,王南白天出来给李秀买奶粉之类的营养品时,才看到了这个情况。

他看到买粮的人很多,人人在抱怨着,多数人私下里骂日本人,可也真的有很多人在骂王南三人。

王南看市民太多,他也只是带把护身的阻击枪没办法开枪,就跟上日伪军开过来的运粮车,找到了日军设在码头的粮食仓库。

查清日军放粮食的地点后,他才回到躲藏的地方。傍晚时分,拿上了20响的枪弹,向日军的码头走去。

这一夜枪声四起。

先是日伪军守在存放粮食的码头上,结果王南在百米外的楼顶上几个扫射就让他们损失惨利重。

等外面的日伪军大部队围过来时,王南却又跑在街头房顶胡同墙边,尽情的对着街面上的日伪军开着枪。

跃行在建筑物间,他如同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纵横在大草原的骏马一样,手中的20响除了压子弹时几乎就没停下来,三把20响硬生生把身上的子弹都打光了,这才走开寻找子弹去了。

夜幕下,日伪军以为王南走了,连追击都不敢,只是惊恐不定的收拾着满地的死伤,日军的高层们也紧张的制定着应对的方案,却没人知道王南只是子弹没有了,正在四处寻找子弹。

他对别的地方不熟悉,又跑回了之前抢子弹的地方,这回里面坐着十几个伪警察还有两个日军。

王南在门外看了几眼,见这些人听到枪声都跑到大厅里坐着,却没有真正警戒和防备,就冲了进去,把这些人全都打死。让王南高兴的是这些人里,有两个伪警察的身上居然挎着20响。

这回再打开枪库,他轻车熟路的翻起了子弹柜子。日军和伪警察怎么也没想到王南会再回来同一个地方拿子弹,除了加强了下警力也没做太多变动。

王南就找了个大包把毛瑟子弹掏了个底朝上,又从里面抓了把sàn dàn qiāng,身上套了几圈子弹带子,这才从后门跑了出去。

他发现香港真的太小了,这里离躲藏的地方还不到两公里路,就先把子弹送了回去。压好了子弹,这才又跑了出来。

那些日伪军还没收拾好刚才作战的残局,王南又过来了,这回火力还加强了很多,20响和sàn dàn qiāng轮流响起,日军在黑夜里吃了大亏。

第二天,日军关了所有的粮食售卖点,除了几个大路口,其他人都躲在了军营里。

日本人说不卖粮食就不卖了,却没发现市民们已经有了抗争的底气,他们开始在街上聚集着准备向日军讨个说法。

他们看着英国人总是高人一等般岐视华人,一副不可战胜的样子却又被日本小矮子打到关进集中营、关进战俘营,心中对英国


状态提示:第二百章 粮食(二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