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万岁约阿希姆>第988章 细节处见真章

发现海面上疾驰而来的鱼雷,“梅尔顿”号指挥官一面指挥舰艇紧急转向,一面下令左舷的八管火箭式深弹/烟雾弹发射器应急发射。只待操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参数设定,八枚零延时设定的火箭式深弹便在五秒之内发射出去,转瞬过后,它们在舷侧数百米海面构筑起一道特殊的防御屏障。

这一阵猛烈爆炸,顷刻打破了夜的沉寂,令两艘新联合王国海军巡洋舰上的三千多名官兵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远比预想的艰险;爆炸掀起的水浪在空中化为飞沫,纷纷扬扬,在“梅尔顿”号的探照灯下泛着五颜六色的光泽,舰上的瞭望人员瞪大了眼睛,苦苦搜寻鱼雷的踪迹,而在这艘轻巡洋舰的声呐室里,佩戴资深士官长臂章的声呐操作人员在短暂的间隔后重新投入工作,借助精密仪器追踪水中的危险目标。

“方位060,鱼雷两枚,距离我们还剩500米!”

在这个竭力保持镇定的声音从声呐室传出后,舰桥上的氛围出现了刹那的僵滞,紧接着,一个嘹亮有力的声音向战斗岗位上的官兵们发出射击指令。片刻过后,战舰左舷的5座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和3座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争先恐后地发出震耳的咆哮声,近防火力在舷侧海面形成了一道道阻拦弹幕。

深弹阻拦、近防炮火、机动规避,“梅尔顿”号官兵使出了浑身解数,可鱼雷作为跟水雷齐名的两大舰船杀手,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海战利器,人们迄今没有找出有效的破解之法。所幸的是,那两条鱼雷最终从舰尾后方水域穿过,其中一条距离螺旋桨仅有十几米!不过,来自水下的危险并未就此解除,一转眼的功夫,又有两条鱼雷被声呐员发现,而且从声呐系统接收到的异常讯号波当中,初步判断出这是意大利人的主动式声导鱼雷。

在功能强大的红龙级驱逐舰上,装有专门用于干扰声导鱼雷的设备,但此行并没有这类“带刀护卫”随行,巡洋舰在反潜方面的先天不足毕现无疑。

为了摆脱接踵而至的攻击,“梅尔顿”号拼命加速,并且连续进行大角度的转向机动。经过一番更为充分的准备,舰员们从右舷发生了一波火箭式深弹,试图引爆或毁坏敌方鱼雷,但这种能够有效对付敌方潜艇的武器依然没能发挥奇效,敌人的鱼雷依旧快速袭来。少顷,舰员们又从左舷发射了一波火箭式深弹,并以经过充分预热的舰舷机关炮展开拦截射击,密集的嘶吼声随之响彻海面。

在探照灯强光的映照下,那两条意大利鱼雷在海面下时隐时现。

看着白色的鱼雷航迹不断逼近,舰桥上的爱尔兰军官们只来得及哀叹一声“真该死”,便觉这世界一阵猛烈的震动摇晃,巨大的、刺痛耳膜的爆炸声顷刻袭来……

在艰难避过了三条鱼雷之后,“梅尔顿”号究竟没能躲过这第四条鱼雷命中了这艘轻巡洋舰的左舷后部并爆炸。放在三十年代以前,别说是巡洋舰,即便是战列巡洋舰甚至战列舰,完全有可能被一条鱼雷击沉。这一下,不但“梅尔顿”号上的舰员大惊失色,就连“法尔”号的官兵们也极为惊愕:新联合王国海军开战以来所向披靡的威风和一舰不沉的桀骜,莫不要折戟于此了?

闻讯匆匆回防的“法尔”号,反潜能力跟“梅尔顿”号一样孱弱,但在莫洛伊上校的亲自指挥下,舰员们还是果断投入到对意大利潜艇的搜寻和攻击当中。平日里看起来聊胜于无的八管火箭深弹/烟雾弹发射器和声呐设备赫然成为了他们的救命法宝。在舰载雷达难以探测水中目标的情况下,舰员们以声呐探测数据为指引,接连向意大利潜艇的潜伏位置发射了一波又一波深水炸弹,即便一时间难以有所斩获,也要威慑和干扰对手,使之无法对受损的“梅尔顿”号发动后续攻击。

“法尔”号勇敢无畏地冲上来牵制敌方潜艇,“梅尔顿”号这边也在积极投入自救。这艘服役于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轻巡洋舰,有着一万吨级舰艇当中最好的防护设计、最优的损管体系、最强的训练标准在费奥纳级轻巡洋舰成熟的防护系统基础上,利斯塔级通过加强舰体纵向强度,采用箱型强化樑衍、双层水密隔舱、耐压水密门、备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损管监控网路等先进设计,使得舰艇的抗沉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再者,“梅尔顿”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士官都是服役超过六年的精英,水兵们也多半是服役达到三年的老手,这些军人成长于独立的爱尔兰时代,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富强,并被培养起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有着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加上良好的基础教育和军事培训,他们不失为最理想的舰员。

在残酷的海战战场上,任何灾难都可能突然降临,而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官兵素质的高低、舰艇设计的好坏、损管水准的优劣,往往能够决定这艘战舰和成百上千水兵的命运……

意大利鱼雷撞击战舰的猛烈爆炸过后,舰上并没有发生殉爆,舰体也没有立即出现断裂或急剧倾斜的迹象,但它的内部情况却一点也不容乐观。剧烈的爆炸直接击穿了左舷水线下方的装甲带,经过双层隔舱缓冲的爆炸余威还是穿透了100毫米厚的动力舱保护装甲,炸坏了左侧两台燃油锅炉,切断了这里的排气管道,进而导致右侧两台燃油锅炉在两分钟内相继熄火。

四台燃油锅炉相继罢工,动力输出骤降为零,战


状态提示:第988章 细节处见真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