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帅如此想,怕是统一的时间不会太长了。”阎锡山点了点头。
“自古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南,民国这么个烂摊子,就算完成形势上的统一,不过各省督军统治地方的时间不短了,地方上真正的派系从根本上消灭掉,至少还得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里面的因素,有天生的,也有人为的。各省之间道路基础差,相互来往不够,所以一个地方的人就容易抱团排挤别人。军事上如此,政治上也是这样。另外教育跟不上,思想不够开放。”叶重半是感慨地道,“说实话,民国能有一半省份的督军像百川兄这样重视教育与建设,民国现在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叶重这绝不说的恭维话,事实上阎锡山统治山西时,山西教育的发展,以及经费的使用制度,比起后世还要完善。
阎锡山一直认为,如果不让民众学习到真正的知识,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概况,用愚民政策,国家政权只会沦为服务于少数人的工具。
叶重是在欧战钢铁投机后,才拿大笔的钱在东北推行义务教育,而山西没有叶重那样的厚利,推行义务教育的时间比起东北还要早。当然,由于经费的关系,不可能施行得像东北那样彻底。而后的几年,阎锡山为了施行义务教育,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阎锡山治下的义务教育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免费教育,即便是极个情况困难的地区,收费标准也不会超过1元。这样的收费标准比起后世所谓的义务教育免费已经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了。
古代的晋商虽然天下闻名,不过民国时期的山西经济并不算发达。
而且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教育经费的预算制度也相当完善。
1,各村之间,村立小学按田亩摊派,哪一家拥有的田地多,土地fei沃,自然上jiao的税收也就多一些。2,田产,房产的jiao易税主要也用于教育。3,各乡村社地庙产公产,均可充作乡村教育基金;4、各村小学筹划校产及基金运营获利。
另外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也就是说商铺规模越大,营利越高,上jiao税收的程度也会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各县行政开支里面,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有些比重在县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有的高的甚至超过60。这样的比重在后世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而受教育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各级行政官员升迁重要指标之一。从民国1年到历史上的民国19年(也就是1912年到1930年)。山西平均每年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速度保持着16.4的高速增长。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灾荒年份出现的少量负增长,拉低了平均增长速度。不过即使是灾荒年份出现负增长,也不会下降得太多。
像经济发展好的年份,比如说欧战结束的1919年,比起1918年,教育上的投入一年就增长了43以上。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山西义务教育的分布比较平衡。很难出现城市里面建高楼大厦,乡村里面连合适的课桌都没有的情况。总体上山西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达到8比2以上。城镇的条件就算好一些,也没有出现教育资源极度向城市倾斜的情况。
想起后世农民工的子弟在城市上学的时候遭遇到的各种对待,叶重也不禁有些感叹。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