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44章 给老朱挖的最后的大坑(第一更求票)

朱元璋眉头乱挑,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来送钱的,柳淳这小子能在短时间之内,把银行运行起来,也算是本事,朝廷这么能干的臣子不多了。

“你过来,把账给朕好好说说!”朱元璋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是!”

柳淳恭恭敬敬把账目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陛下,银行目前吸收了一百三十多万贯存款,又兑换出去近七十万贯新钞,至于准备金这块,并没有损失,还有略微增加……”

增加的就是蓝玉存进去的……

朱元璋眉头紧皱,“吸收了这些存款,可是要给利息的,朕算计着,你现在是赔钱,又何来的收入?莫非是你把这些存款当做税金,拿来糊弄朕?”

老朱的金融水平也在上升中……柳淳慌忙摆手,“陛下,存款可是不能随便支用的……臣这一次交给陛下的是商税的进账。”

“商税?银行的商税?你们不是没赚钱吗?哪来的税?”老朱生怕柳淳把银行弄成盘剥百姓,敲骨吸髓的工具,那些忠心耿耿的百姓伤不得!

“是这样的,大宁的货物跟银行挂钩了,必须用新钞才能购买……陛下也知道,臣一向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卖公道……”

老朱轻咳了一声,柳淳赶快停止了吹嘘,正色道:“当下很多在银行换了新钞的百姓,发现货物便宜,比如一把菜刀,才区区25文,比市面上便宜了10文还多,他们很多人都买了,而且不光是自己用,还拿出去卖给那些没有存款换钞的人。”

朱元璋倒是没生气,反而朗声笑道:“好!就该这样!百姓捧朕的场子,自然有好处,那些抵制新钞的,朕也不会放过!”

老朱又警惕道:“你说的商税,不会是从这些老百姓身上收来的吧?”

“不不不!”柳淳解释道:“普通的小额交易,税金太少,收了还不定够人工花费……臣收的是大宗交易!”

“大宗交易?”

“嗯,就是那些黄豆,油菜籽,铁锭之类的。”柳淳道:“银行给交易双方提供担保,他们的账目通过银行,能够确保资金安全……比如某人买了黄豆,他把钱存到了银行,银行会经过五天,再记到卖方的账户上,在这五天里,假如黄豆出了问题,他可以提出冻结货款……这样就能最大限度保护买方的利益。”

朱元璋用鼻子哼了一声,“不愧是生意人出身,替他们想得真周到!”

柳淳讪讪笑笑,“陛下,只有看到便利,商人才愿意在银行交易……而他们通过银行交易,账目就摆在了银行面前……臣按照三十税一,预扣税款,也就轻而易举了。”

柳淳讲到了一个关键……税收很多时候要考虑可操作性……就比如一直广受诟病,说明朝不收商税……其实明朝也是有商税的,不多,三十税一,但好歹人家有啊!

问题的关键是收不上来!

农民土地放在那里,一年产多少粮食,明明白白。

商人就不行了,他们每天都在交易,有多少入账,多少出账,该怎么核定税额,全都复杂无比。

而按照历代衙门的编制,就算户部的人员膨胀一百倍,也未必能够用。

所以古代大多数都主抓几项主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盐铁铜器酒曲茶叶等等……施行专卖,最多收点过路费,至于什么营业税啊,增值税,那是想也别想。

另外一方面呢,如果非要征收,就会出现官吏趁机盘剥百姓的状况……比如在洪武七年,彰德府课税司向老百姓用的茶叶,枣子,饮食之物征税……一下子惹恼了朱元璋,老朱大怒:“古谓聚敛之臣甚于盗,正此等官吏也!”

立刻将课税官吏缉拿下狱,严惩不贷……后来老朱又降旨,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时节追送礼物,染练自织布匹及买已税之物,或船只车辆,运自己货物并农用之器,各处小民挑担蔬菜,各处溪河小民货卖杂鱼,民间家园采用杂果,非兴贩者,及民间常用竹木,蒲草,器物并常用杂物,日用食物,俱免税……

通过老朱的旨意,可以看得出来,洪武皇帝对待商税的态度。

普通百姓,织布,打渔,编草鞋,席子,卖点红枣,鸭梨,蔬菜……这些东西,是一律不准课税的。

换句话说,就是不许扰民,不许鱼肉百姓。

商税主要集中在盐,铁,豪商,作坊上面……是典型的抓大放小,这是非常合理的。

只是碍于官吏的能力和品行,很多该抓的大鱼,也抓不上来……当然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更遭了,收不上税,反而会被视作善待“百姓”的好官,跟朱元璋的初衷已经完全背离了……

如今银行的出现,给完善商税大网,提供了可能。

“陛下,目前臣预收了三千贯商税……却不知道如何处置,故此来向陛下请旨。”

“三千贯太少了,若是能多几倍就好了。”

老朱自言自语起来。

按理说收商税,当然是好事情,而且越多越好。

老朱巴不得每个商人都能给他的国库提供贡献呢……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商人,并没有接受银行,他们不愿意把钱存进去。

柳淳能收的这点税,全是靠着大宁商品的买卖换来的……试想一下,假如整个京城的大宗交易,全都纳税,又该是何等恐怖的数字!

当问题来了,如何让商人接受银行呢?

下旨意逼迫吗?

谁不配合,就严惩不贷,抄


状态提示:第144章 给老朱挖的最后的大坑(第一更求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