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汉兴>第235章 马

天下局势风云变换,青州这边,备战已经成为接下来主要工作方向。

新兵营士兵已经全部补充进一线野战营中,驭远营的组建工作也在顺利推进。

禁军中确实有很多人不眷恋江南的安稳生活(何况现在也不安稳了),答应加入青州军中。

比如林冲,徐世杨在江南算是救过他娘子一次,再加上有鲁智深这个好兄弟在一旁鼓动,林冲这种江湖习气浓重,在江南又恶了上级的人会选择留下简直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不留下他也无处可去了。

另外一个禁军军官,徐宁的选择就要多许多,不过最终他也选择了留下。

倒不是因为看出徐家根本不想释放他们,而是徐宁自认为是个勇士,他很想真正跟鞑子试试身手。

有一点他一直没说,当初徐世杨在江南,临安城门口震慑鞑子和后来火烧都亭驿,徐宁都在现场。

亲眼看到两次大涨汉人威风的事,徐宁觉得鞑子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厉害,自己也实在没必要怕他们。

徐宁认为,若是能在江北打鞑子,比回江南打方腊那些乌合之众更能打出些名头来。

大部分禁军士兵跟林冲、徐宁的想法差不多。

有些人是因为被编入和亲队伍后,自觉自己回不去了,回去之后也没法逃脱和亲队伍被劫的罪责,因此干脆留在江北。

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对自己的身手有自信,觉得民兵可以打鞑子,自己当然更应该跟鞑子较量一番!

因此,五千禁军,自愿留下的居然就有两千四百多人!

在徐世杨看来,这个比例十分高,禁军毕竟是大周的职业军,特别是其中的军官,在江南大多家境殷实,种种原因影响下,能有近一半的人主动留下,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至于那些不愿意留下的人……,徐世杨当然也不打算轻易放他们离开。

既然不愿意加入,那么他们依旧是禁军而不是青州军,这样的话青州方面没有理由提供给他们补给物资,因此要回家的另外两千多禁军,应该自己支付在青州的伙食费,住宿费,以及乘船回家的路费。

食宿其实还好说,但回家的船资可不便宜,徐世杨要求他们签订一份为期六个月的合同,在这六个月时间里,那些想回家的禁军应该服从青州的命令,为青州军服务。

短期服役,作为在青州期间的食宿费用和回江南的盘缠。

在此期间,青州不会命令他们执行必死的任务,也不会让他们去打鞑子,若是鞑子在六个月内南下,徐世杨会派船把他们送走。

徐世杨打算利用这只队伍,加上部分民兵队伍,对付青州西面的兖州,以及东面莱州的部分坞堡,扩大青州控制面积,增加人口和储备。

原本这个任务应该是新军的,但是新军训练任务太重,几乎没有休整又是屡经战阵,虽说打得都不怎么激烈,但人的体能和精神终究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压榨下去。

徐世杨打算让新军士兵分批休假,好好休整一番之后,再进入下一阶段训练和战争工作。

反正对付地方坞堡主,两千多禁军也就足够了,这些人装备精良,身体素质也不错,以前就是职业兵,若是连不脱产的民兵都对付不了,那还不如赶紧把他们踢回江南去。

新军方面,有了两千四百多原禁军士兵的加入,各营选锋兵几乎全部超编,步兵营在原来六百人的基础上,各增加一百选锋兵编制。

这造成八个步兵营的建制全都膨胀到七百人,由于禁军中会骑马的人很多,以骑马步兵为主的靖远营也扩张到七百人。

而用正规骑兵组成的致远营,则扩张到五百人。

新军瞬间膨胀到6800人的总兵力,这还不包括维持300人建制的陷阵兵,以及用禁军充数,得以用老兵组成的新兵营教官组,以及用以维持军纪的镇抚兵单位。

除此之外,徐世杨抽掉了一百个老选锋和林冲推荐的,马步功夫都很不错的禁军士兵,组成他自己的直属禁卫。

新军兵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显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老兵数量不足。

原有参加过对鞑子战争,有胜利信心的老兵被几次稀释,如今能编列在一线的已经很少。

这个问题几乎没法解决,因为战争经验和战胜鞑子的信心只能从战场上得来,训练的再好也是不管用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致远营的马匹,虽然兵力扩大到五百人,但合格的战马依旧只有两百匹,别说正规骑兵一人两马,就算两人一马都做不到。

只能每三个人一匹马,轮流进行骑马训练,战时除了能上战场的两百人,其余其实只能作为普通选锋兵使用。

这个问题同样不好解决,因为江南本身同样缺马,就算有钱,也别想从江南买到马匹,更别说合格的战马。

徐世杨要想获得战马,似乎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想办法与某路鞑子联系上,走私战马——这不是不可能,马匹虽然属于战略物资,但鞑子拿不出更好的东西交换汉地产物,有时候也就不得不同意。

以往朝廷还能维持北方防线的时候,茶马贸易一直是国家战马的重要来源,也能给走私双方带来很高的收益。

第二,战场缴获。

这就不用多说了,纯粹取决于战利品的多少而已。

至于第三吗……,虽说需要很长时间,但确实是个好办法。

那就是自己培育


状态提示:第235章 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