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明宦>第144章 递投名状

唐大人关心姚宗文,也并非是想要深挖这条“两个男人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其实唐大人关心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地方,那就是辽沈。【92ks. 】

唐大人清楚的记得,如果历史是按照原本的路线发展的话,那么熊大人到底还是没能顶过姚宗文的这一波攻势,暂且回家歇息去了。

在熊廷弼之后接任辽东经略的人,叫袁应泰。相比起姚宗文,袁应泰倒是出名得多,算是个大大的忠臣,也干过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丢了辽沈。

唐大人虽然并不认为是只有熊大人才能守得住辽沈,可是却也知道,袁应泰应该是守不住辽沈。

“那姚宗文何时回京?”,唐旭抬起了头,向着吴亮嗣问道。吴亮嗣是兵科的都给事中,辽东的军事多少也能管到几分。姚宗文既然是去点校军伍的,吴亮嗣这里起码可以知道点动静。

“姚宗文这回去辽东,押运着圣上从内帑里拨出的四十万两军资,离京的时候是八月初五。”,吴亮嗣虽然不知道唐旭为何突然对姚宗文如此感兴趣,但是唐旭既然问了,自己自然也是有一说一。

唐旭算了一下,八月初五的时候,自己尚且还在东城司里,除了平日里的值守之外,还要忙着应付各方的应酬。虽然知道皇上发了内帑援辽,但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送出的,却没有关心过。仔细想来,倒是一个大大的失误。

虽说自己从前和朱常洛的交情并不算深,但是只凭一个“拥立功臣”的名头,就算无理由把这一趟差使换个人去做,勉强还是可以办到的。

因为姚宗文去的时候是押运着军资,应该不会走的太快,起码也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算下来,差不多这几日刚刚抵达辽阳。

只不过让唐大人犯愁的是,如今这个年头,也没有电报电话什么的,就算自己有心想要提醒熊廷弼,恐怕等信使到了辽阳的时候,姚宗文应该已经往京城回来了。

要不派番子暗杀了姚宗文?来的时候有郑瓢儿随从护卫,正好当作内应。几乎一瞬间,唐大人已经有些凌乱了。

好在这个念头,在唐大人脑海里也只是一闪而逝。唐大人自认并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如今所做的一切,大部分也只是求一个自家及子孙的平安罢了,真要去搞什么暗杀什么的,弄不好反倒是会把自己给陷进去,那么想继续求平安也不得了。

“我曾是听说,那姚宗文和熊大人有隙?”,虽然有些事情太过妖异,唐旭也不好直说出来。但是一些比较浅显的东西,还是可以说的。毕竟吴亮嗣与熊廷弼同是楚人,平日里的交情也颇为深厚,唐旭倒不怕他泄露出去。

“此事倒是未曾听说过。”,吴亮嗣顿时又是一阵愕然。这倒不是吴亮嗣对熊廷弼的事儿毫不关心,毕竟官场上的事情,捕风捉影的事情向来不少。况且人心隔肚皮,若是不说也不做出来,那么谁也不会知道。

“请问吴大人在朝中,可有也熟识那姚宗文的好友?”,唐旭寻思了一阵之后,又开了口。

“我在都察院里,倒是认得几个御史,与姚耿之也是熟识。”,吴亮嗣虽然仍然闹不明白,唐旭为何会对姚宗文有这么大的兴趣,但是既然唐旭开了口,想来必定是有缘由。

“待到那位姚大人回京之时,还望吴大人能引荐一番。”,唐大人向来不是喜欢把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传言中那姚宗文与熊廷弼交恶的那三条理由,无论哪一条是真的,都能说明姚宗文其实是个趋利之人。既然有趋利,那么一切都还好办。

如今唐大人掌管着锦衣卫里的南镇抚司,虽然不如北镇抚司里行事方便,可想仔细打探一番姚宗文回京的动向,倒也不是什么难题。只要抢在姚宗文回京递交奏折之前接上头,那么一切兴许都还有转机。

辽东,抚顺城。

虽说按照大明朝如今的规矩,向来是以文制武,可是凡事也都有例外。作为昔日的辽东重镇,抚顺城里最中央的建筑,并不是寻常府城里常见的知州衙门,而是一座看起来颇有些气势的总兵府。

只不过,昔日算得上是气派的总兵府衙门,如今无论怎么看起来,都有些怪异。曾经高悬在门前的牌匾,早已是失踪不见,却又没换上新的,就这么空荡荡的一块缺那里,显得极是突兀。

曾经还算是雅致的庭院里,如今也是一片狼籍。几匹马儿虽然拴上了缰绳,却又极为随意的散放在院中,不时的伸出脖子绕过石栏,啃食着院子里残留的花草。

原本总兵府公房里的太师椅上,努-尔哈-赤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已经端坐了有足足小半个时辰之久。

兴许是觉得坐的有点乏了,方才略微挪动了几下,把身子朝着椅子背斜斜靠去。这种太师椅,以前在建州的赫图阿拉也有,可是努-尔-哈-赤从前却极少会去坐。如今等坐习惯了,再去坐从前的草墩子反倒是觉得不适。

“你这消息,来的可准?”,努-尔-哈-赤虽然开了口,可是却仍然在不停的翻动着手上拿着的几张薄纸。

“奴才也是拿捏不准,所以才拿来给汗王亲自决断。”,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使然,阿敦虽然是站在了房里,仍然是把小半个身子隐藏在门后的阴影里,沉思了半晌之后,才说出话来:

“送消息来的人,是明国山西一地的商人,名叫王丰裕,与我建州做买卖已经有些年头。”

“此人可是能信得过?”,努


状态提示:第144章 递投名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