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十三个孩童,无论男女,都是秦至庸的学生。秦至庸没有教他们什么大道理,而是传授他们如何狩猎、捕鱼、种地、辨别山蘑野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村子里太穷,连一件像样的铁器都找不到。
儒家的学问,是好东西,但是目前来说,村里的人,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知识,而是要解决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可不是一句空话。
吃不饱肚子,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
精神层次的追求,是解决了温饱以后,才该考虑的事情。
秦至庸给孩子们讲学,一些大人们也会来听课。
李靖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地听秦至庸讲学。
半天下来,李靖真的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秦至庸讲完了种植桑麻和织布,最后说道:“有了桑麻,咱们就可以织布。有了布匹,就有衣服穿,不再担心衣不遮体。好了,上午的讲学,就到这里。下午,我教大家拉伸筋骨,淬炼力气。想要上山狩猎,没有矫健的身手可不行。”
一个中年妇女站起身来,说道:“多谢秦先生。村口南边,就有桑麻,我现在就回家把地开垦出来,按照秦先生教的办法移植桑麻。”
秦至庸走出屋子,向竹屋走去。
李靖跟在身后,说道:“秦先生,我是真的长见识了。没想到打猎捕鱼,种田织布,都有着这么大的学问。”
秦至庸笑着说道:“世间到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能不能去探索。修行求道,不就是不停地专研学问吗?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只可惜,古往今来,很少有人为百姓做学问。”
诗词散文,是文人士子玩儿的东西。风花雪月的确不错,可是对于百姓来说,几乎没有益处。
兵法谋略,攻伐之道,是将军谋士们要学专研的东西。
帝王心术,为官之道,是皇帝和官员们学的东西。他们考虑的是如何管理百姓,如何收税。
种植、养殖、织布、建造……这些学问,几乎没有人来专研。
世家子弟,从小就识字,有学问,但是不会来专研这些。普通百姓,不识字,依靠着老一辈的经验来种田,只能一代一代传承,也没有办法深入研究。
别人不愿意做,不能做,那么秦至庸来做。他要把对老百姓有用的学问传播出去。
李靖犹豫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说道:“秦先生,我想要拜你为师,学习高深的武功。”
秦至庸说道:“其实,我会的这些东西,都是大家平常能接触到的学问。只是大家都忽略了。下午,我要教孩子们锻炼筋骨,锤炼力气。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来跟着学一学。”
李靖暗自叹了口气,说道:“多谢秦先生。”
高深的修炼之法,都被世家和宗门把持着,平常人想要学到高深的功法,几乎不可能。
李靖不是出自高门大族,没有拜入宗门。他能依靠一本三流功法,修炼到现在目前的境界,已经是天赋异禀。
想要踏入先天境界,太难太难。
世间的武者千千万万,但能成为先天强者的人,万中无一。李靖就算天赋异禀,但是没有功法,没有名师指点,就不可能踏入先天。
秦至庸的武功深不可测。李靖必须要向秦至庸请教,或许这是李靖唯一能踏入先天境界的机会。
…………
下午。
秦至庸给孩子们示范拉伸筋骨。
“动作要配合呼吸,眼神要跟着指尖移动,不能散乱。”秦至庸说道,“还有,动作不能快,要慢下来。我们是在拉伸筋骨,是在活动气血,不是在打架。”
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
秦至庸的话,每个孩子都能听得懂。
可是要翻译成为拳经中的术语,那就是:不急不躁,中正舒缓,身与气合,形与神合。
孩童的杂念都少,心思单纯。
秦至庸是先生,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正所谓:学之道,贵以专。
只要专注,学什么东西,效率都会非常高,很快就能出成果。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孩子们个个汗流浃背,脸蛋红彤彤,但是眼睛却特别有神,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气血活泼,浑身暖洋洋,很是舒坦。
有些时候,孩子们甚至会感觉到骨头酥麻。那是筋骨在增强。
半个时辰之后。
秦至庸说道:“好了。今天就练到这儿。锤炼力量,锻炼身体,要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急功近利是大忌。三天,你们察觉不到自身的变化。半个月,你们也没什么感觉,可是一个月之后,甚至几个月之后,你们的力量,就会远远超过同龄人。”
孩子们散去。
李靖说道:“秦先生,你就教的这些淬炼身体之法,是不是简单粗糙了些?”
秦至庸嘴角带着笑意,说道:“简单?有些时候,越是简单的武功,就越是难以掌握其精髓。大道至简。拔刀术,就一招,很简单吧。我知道一个叫傅红雪的刀客。他数十年来,专心致志地练这一招拔刀术,可是很多武道通玄的强者,都是死在了他的这一招拔刀术之下。”
神形合一。听起来多简单啊。
可是,秦至庸到目前为止,都不敢说自己真正能做到了神形合一。
李靖说道:“是李靖见识浅薄,让秦先生见笑了。秦先生,我想要知道如何踏入先天境界。”
秦至庸摇了摇头。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