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派人邀请李泰和来书院教书,不过……”
李清话说一半,停在那里。[就爱读书]
“不过什么……”
李适之有些急切地问道。
“非是我没有诚意,李泰和拒绝了我的提议。”
李清有些为难地说道。
李适之愣在那里,随后叹息一声,搓手惋惜。李适之自然不是为李清没有请到李邕为惋惜,而是惋惜李邕没有答应李清的邀请。李适之也知道,如果奏折的事情真的呈到圣上那里,李隆基定然会下令三司严查。
现在的朝野是李林甫一手遮天,他如何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怕是会大肆问狱,牵扯诸多政敌。
为今之计,能够与李林甫相争的只有东宫一党。然而,这次事涉东宫,太子殿下自保犹自不暇,哪里还有余心去顾及其他人。
除了东宫之外,朝堂上再也没有能够与李林甫相抗争的人物,即便是李清也不行。
李清背后有长公主府的势力在,并且深受李隆基宠信,兼之身后还站着道门这个庞然大物,李林甫想要动李清的话自然有顾虑。然而这并不表示李清就能直接跟李林甫在朝堂上进行对抗了,不然李清也不会退出朝堂而创办书院。
这些,李清知道,李适之自然也是知道的。
李适之叹息一声,有些痛惜地说道:
“泰和兄他……”
李适之并没有说出什么来。一方是北海太守,一方是书院的教习,任谁都会选择做太守而不是来应天书院做一个小小的教习,李适之也不好怪罪李邕认不清形势。
其实最开始李适之也不情愿来书院教书,不够是碍于李清或者说长公主的面子而勉强答应下来,这时候李适之倒是庆幸自己的选择了。
今年以来,李林甫不断加大知道冤狱,而李适之作为太子一派的代表,又是有影响力的人,是李林甫一定要扳倒的对象。特别是如韦坚等人被排挤出京城的情况下,留在京城的李适之更被相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不是七月份李适之自请辞去太子少保而入书院教书的话,下场也如韦坚等人相同了。
更不要说这次,如果柳绩真的上奏圣上诬陷杜有邻的话,跟柳绩、杜有邻往来的人估计都要遭殃。
李适之在湖岸边来回徘徊片刻,随后说道:
“不行,我这就派人去北海,请李泰和答应李侯的邀请。”
从现在来看,书院暂时是一个避身的场所,但也不是所有人的避难所。
“我要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韦子金、裴敦复等人,让他们做个防范。”
李适之随后又道。
奏折的事情还没有爆发,提前让这些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好有个应对的计策。
“李县公最好还是不要妄动。”
李清见李适之急切的样子,心中略感不安,连忙说道。如果李适之跟韦坚、裴敦复等人联系被李林甫知道的话,李适之也脱不了干系。
李适之看着李清,皱眉说道:
“李侯有什么方法没有?”
“《京都时报》这段时间也销往大唐各处,如果韦、裴等人看到报纸,自然会有防范。如果李县公与几人来往的信件被相府知道,这结党的嫌疑就洗不清了。”
李适之见李清如此说,正要反驳说自己哪里结党,李清没有给他机会,而是接着说道:
“即便柳绩现在上奏折,短时间内也不会牵扯到韦、裴等人。只希望他们在得到《京都时报》上面的消息后,能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李适之想了想,说道:
“那……我派人传口讯给他们。”
李适之还是想着给韦坚、裴敦复等人一个提醒。毕竟韦坚和裴敦复远在临封、淄川,并不一定就能看到《京都时报》上面的消息。
李清知道李适之性子如此,也不好太过勉强。自己提了醒,想必李适之也会小心,不至于落下什么把柄在李林甫手中。
至于王曾等在京城中的人,看到报纸也许会想到自身,这就不是李清要担心的了。
李适之又看了一眼手中的奏折,有些迟疑地说道:
“这奏折……柳绩就真要上奏给圣上?”
李清停顿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
“《京城时报》把杜有邻和柳绩的事情一刊出,两人之间的关系就难以愈合。柳绩的性格如何,李县公应该有所耳闻,上奏折怕是迟早之事。即便柳绩现在还在犹豫,随着报纸上的消息在长安城传开,柳绩也不得不为了。”
李适之想了想,也知道柳绩不会罢手,这构陷杜有邻的事情柳绩估计是做定了。幸好提前知道了奏折的消息,李适之还有时间来应对一二。
“那……泰和那里……?”
李适之轻声问李清怎么办。
“李县公作书一封,交给我。我派人再去北海一趟,能不能请来李泰和就看天意了。”
李清也有些无奈地说道。
虽然李清现在顶了“算学大师”、“儒家名士”之类的名头,但是还做不到让李邕这等人一听到李清的名字就拜服的程度。看来自己的资历还是不够啊,李清心中暗道。
李清现在毕竟还是一个不到十八岁的少年,能够有现在的声望和身份地位也是穿越者带来的优势和机缘巧合。
“我这就去写,一定会让李泰和答应李侯的请求。”
李适之连忙说道。随后把奏折递还给李清,就要去写信。
李清忙叫住李适之,轻声说道:
手机阅读:http://m.txtdown.cc/17940/
发表书评:http://www.txtdown.cc/17940/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07章 几句闲话)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召白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