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宋神级赘婿>第一百八十章 行军难

第一百八十章行军难

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自然不会白给低贱的囚徒们发恩典。

按照军令,全国各地州府筹建的「敢死营」将要在帝国的三个边镇集结。

帝国西部边镇青峡城,是对抗吐蕃帝国瓦解之后,一票吐蕃部落的最前线,虽然近来吐蕃人各种挑衅,相对而言威胁反而是最低的。

帝国东部边镇,则依旧在雄州一线,因为已经与辽国抗争了几百年,防御工事最为完备。

而中部边镇,则设在了大宋、西夏、辽国三国交界地带的偏关。

隔着黄河与府州依依相望,原本杨家将中的杨延昭曾经统领雄兵镇守三关,偏关就是其一。只是现在,宋辽之间承平日久,辽国的威胁主要集中在雄州一线,偏关已经荒废了。

这一次,是因为西夏和辽国都有从偏关方向入寇的企图,因此不得以再度启用。

而金陵敢死营的驻地,则在偏关以北,一个被称作林湖的地方。听着名字很美,有林有湖,从地图上看却是万分凶险。

林湖是嵌入西夏和辽国之间的钉子,甚至从老兵口中得知,这是用不到辽人、西夏来打,众人就能被呼啸来去的马贼湮灭的末法之地。

纵然以甘守成的悍勇,看着自己即将驻训的地方也不禁一阵阵的脑仁疼,天知道枢密院为什么会把金陵敢死营一只南军掉到帝国最北端驻守。

枢密院使同样也不明白,为什么久无动静的太上皇刘祁镇,要突然出手将中部边镇驻军驻扎地北移。

这些国家战略方面上的事,是目前王宇或者金陵敢死营管不到的,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人家的指挥棒,一路北上,艰难跋涉着去戍边。

没有马、没有车,就是凭着两条腿行军去戍边。

以大宋枢密院一贯以文统军的尿性,甚至还给出了行军路线,就是从金陵一路北上,经唐州、晋州、……汾州、太原府等州府,一路北上,到达偏关。

不要以为大宋枢密院里的各房承旨、主事都没有头脑,习惯胡乱指挥军事,其实不然,这帮大多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其实是精挑细选了各地敢死营行军路线的,换言之,他们选了一条花费最少的路子。

这一路上,金陵敢死营与其他各地组建的敢死营一样,只需要携带十日的口粮,所需军资粮草都从沿途州府获取。

这样一来,就可减少军队辎重负担,甚至根本就没有必要配给民夫车队,从而增加了行军速度,以便新兵向着战场集结,顺带为皇帝陛下节省军费。

但即便如此,对于金陵敢死营而言,这也将是一次漫长、坎坷的行军。

从帝国南部的金陵府到达北部边疆偏关,保守估计需要行军3000里,以日行军50里计算,也要两个月才能到达。

事实上,这也就是宣和天子刘胤佶和御用策士徐文和只懂战略却没带过兵不懂军务细节,表面看从全国各地召集10万不要钱的大军可以减少中枢军费开支,实则更加靡费军费。

从遥远的南方将军队调集到北疆需要的时间、物资成本,足以让刘胤佶在帝国北部征召一只三万人的精兵了。

而这些本应征募精兵的粮秣却给帝国招揽了10万个麻烦。

并非所有囚徒都如金陵府一般,怀揣的亲人的期望,背负着乡梓的嘱托奔赴战场的,更多的囚徒其实是在被打骂、折磨中上路的,一路上囚徒军为非作歹祸害州府,甚至当逃兵被斩杀的事情时有发生。

如果为了刘胤佶这一次的昏招,做一个切实、全面的统计,也许,真正能节省下的,只是一些牢饭罢了。

不只是其他如踏上黄泉路的各地敢死营,军队一开拔,士气高昂的金陵敢死营也发生了一些变故。

最先乱起来的不是800囚徒转化来的士卒,而是那395人的书生士兵。而让他们乱起来的原因,自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天路”。

作为一个书生,平日里赶考自然也是要走路的,但是缓步当车一日行走20里,这算是大宋这个年代普通人的平常水平,有些书生体弱是做不到的,比如刚刚入赘道萧家时的王宇,孱弱的连小丫鬟怜星都打不过,肯定是做不到的。

有些书生体质要好一些,甚至还学了功夫,但是,长途奔袭也同样非他们所长。

书生们长途移动,或者骑马、乘车,甚至如妇人一般骑着小毛驴也都是有的。想要穿着皮甲、扎甲拿着gong nu箭矢、刀枪盾牌等全部武器装备长途行军,就需要借助畜力帮助。

有人会说,金陵府连武器装备都发给了金陵敢死营了,对于从军的书生就不能再偏爱一些,提供一些战马?

金陵府倒是想,但是却做不到。

有宋一朝,因为丧失了燕云十六州,西夏又在仁宗时期fen lie出去,吐蕃青塘方向又起烽烟,大宋朝已经彻底失去了养马之地,线下大宋马匹之金贵骇人听闻。

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就像后世华夏要普及宝马五系以上车型一样,不是没人买得起,而是很大一部分人买不起。

就如395个书生当中,有7个举人,这些人应该算是科举有了一定成就了,家里有投献的土地,还不用交税,但是其中只有5个人有马,只有2匹面前可以算是战马,其余两人的代步工具竟然是两头小毛驴。

其他秀才、童生,倒也不能以科举功名论家资贫贱,毕竟有些人没有科举前家里就有庞大产业,倒是还有25匹马,18头骡子,22头毛驴。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章 行军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