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对比一,她俩就是完全相反的路子。
理性一派就是提前做好所有案头工作,理顺剧本里的人物关系,剧本逻辑…
感性的当然也会做案头工作,但她们演绎角色更偏重感觉,只要进入角色,怎么演都对!
其实这两不能分开讨,但凡伟大的演员,他首先要具备感性的素质,但是最后的选择、判断、诠释,一定是理性的。
因为他塑造的人物,一定是经过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笃定的。
这个道理,沈明听柯明斯基说过,他的原话是‘用感性的细腻感,最后用理性的思考来把它诠释出来。’
说话谁不会?
大蜜蜜在《宝贝儿》里的表演,她也经过了事先的设计…
你能说她是方法派大神吗?
很明显不够,因为她在现场进入不了角色。
《小丑》,沈明最大的压力不是担心自己演的不行,而是担心对比!
杰克·尼科尔森、希斯·莱杰。
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
希斯·莱杰完全颠覆了小丑以往滑稽的形象,将黑暗、变态演得淋漓尽致…
不给后人一点活路!
希斯·莱杰真是天才演员:有时候我真的很想你,想到无法承受。我想知道该如何戒掉你。——《断背山》
他自己不是gay诶,居然能把一个基佬演的这么深情…
反正明仔肯定做不到!
他就过不了心里的关卡。
小丑这个角色的独特人物魅力,就在于它的混乱黑暗残忍冰冷的本质。
几乎已经被希斯·莱杰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丑》剧本,完整讲述了亚瑟·弗莱克如何从一个轻度精神病患者一步步走向黑暗,逻辑线其实要强过杰瑞德·莱托版本的《自杀小队》,那个电影,小丑并没有多长的露脸时间,主角是玛格特·罗比的小丑女…
但是沈明担心自己演的太过于平淡,没有希斯·莱杰那种痛快感!
他一直试图进入角色…
看了一堆的书,甚至买了《蝙蝠侠:致命玩笑》原版碟片——这个是唯一一部讲述小丑起源的dc漫画…
提前设计好了一堆东西,走路的姿势,说话重音,包括那个笑…
没什么用,还是找不到感觉!
……
黄垒道:“你这就叫把理性放的太多,其实演一个虚拟的坏到极致的角色,你不需要那么多理性,放开了演!”
“他不是那种完全的虚拟角色,有借鉴《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还有《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
沈明赶紧解释:“哦,是马丁·斯科塞斯的《喜剧之王》,马丁是这部戏的监制!”
黄垒点了点头:“其实我觉得你可以把自己交给导演,或者不要想着怎么演好,你不是说这个剧是关于小丑起源的故事嘛?那就让他自然而然的异变!”
“自然而然?”
“对…”
沈明若有所思…
……
有一种高级叙事的手法——不急于在开头就向观众交代所有的背景,而是自然而然地让故事发生。
一切顺其自然!
《小丑》的剧本就是这样。
亚瑟·弗莱克,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更不善社交。
但同时又是一个古怪的人,甚至让人毛骨悚然,虽然他是精神病人,然而他却未感到自己的异样,脸上甚至有笑容,未曾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是一个笑话…
职业小丑,平时靠公司派活,去各种场合为人们提供小丑服务:举着大清仓的牌子做广告,或者去儿童医院逗生病的孩子们开心等等。
他和母亲拮据地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公寓中,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罗伯特·德尼罗的脱口秀访谈直播节目。
梦想是做一个成功的脱口秀喜剧演员。
但是现实惨淡,他真心想给人们带来欢乐,却总是遭到冷遇、虐待甚至毒打。
他的母亲总是梦想着曾经的雇主、哥谭市富豪托马斯·韦恩会拯救母子俩于贫穷之中。
这是开篇。
第一个高潮是同事栽赃他,他的枪被人发现,亚瑟惨遭解雇。
当晚在地铁上,他又被三个华尔街金融男欺凌,一口怨气咽不下,他拔枪把这三人全杀了。
本来他以为自己会被抓起来,并没有…
小丑地铁杀人事件迅速发酵,全哥谭市的底层人民都对杀人者产生了诡异的同情和崇拜。
社会仇富情绪到达最高点!
小丑甚至成为反资本运动的象征,示威轰轰烈烈,甚至影响到了托马斯·韦恩竞选市长的进程。
就在这时候,亚瑟的母亲突发中风,他也因此发现了自己身世的‘秘密’,他以为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的童年一直被殴打…
这么说吧,一直以来,小丑的代号并不是一个人不,而是邪恶及其一切要素的集合体,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文化符号,代表着道德、秩序的反面。
但是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要做的,正是将小丑还原成为一个人。
恶人非天成,在小丑之前他是亚瑟·弗莱克,一个被童年阴影折磨、在破碎家庭中挣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毫无还手之力、寸寸心寸寸伤的可怜人。
超级反派小丑什么也没有,靠的只是痛失一切之后无恃无恐的纵身一跃。
他是一个病人,但没有得到重视!
沈明渐渐找到了突破口,亚瑟·弗莱克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