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良缘姐妹情>附文第九章:乡村能人——孙益俭
就说“真是神了”。

加之那天虽刮风下雨,但并不是狂风暴雨,怎么说倒就倒呢?这些耐人寻味、令人惊奇的事,村人见证了,也看到了。虽然树倒还可找出种种客观原因,但当时确实让村人震撼。那为什么又令国人惋惜呢?

这棵松树为白皮松,树围三个人手拉手合抱一圈,直径1.5米上下,周长约4.5米,总高度超过50米,第一个枝干向下光树身不低于30米。树的年龄在锯开树身时,曾有人数过年轮,当数到2700多轮后还剩下好多没数,后估计了一下,在场人都说咋样都在3000年以上,这个说法具体到某个人也没了线索,只是一个传说。

现在追溯这棵松树的根源,已无从查考。村里人代代相传,问古稀耄耋的老人,都说据他记事起,树就是那么粗壮,看不出啥变化(当然变化是有的,只不过很细微罢了),古树历代有识之士都有过保护。

抗日战争时,有人借口支援前线修船,曾伐过,伐树人下锯后,由于松树胶汁特别大,那锯根本就拉不开,后在学校教师东克俊等人的抗议下,伐树人才打消了念头,古树才幸免于难。孙家d村以及周边村庄走南闯北、在外工作的人,以及所见到的资料,其它地方还未发现与这棵树可比肩媲美的。

华山上的所谓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在这棵树面前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或者说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的个别树(不要说是白皮松了)粗细可能有,但30米的挺拔树身是绝对少见的。

这棵树站在秦岭头上可看见一条白线,是长寿塬古二十四景之一。解放后,虽有对古树的保护,但力度是微弱的。如果有今天的重视和保护措施,那树绝对是不会倒的,可惜为时已晚,如此巨大的古树,就那样结束了它漫漫的风雨历程,国人再不能欣赏到它的英姿,能不让人惋惜吗?

孙家d村解放后几经名字变换,最终定为现在的三星村。三星村的人在古树下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一代接着一代,沐浴和享受着古树春的蓬勃生机,夏的阳刚豪迈,秋的丰韵气爽,冬的傲霜斗雪。欣赏着它的漭漭雄姿,陶醉于它在暮色中的苍茫。

老辈人至今嘴角还留着松籽的余香,还想着松皮熬制后疗伤的用场。岁月峥嵘,人世沧桑,松树是三星村人乃至长寿塬人的骄傲。虽然遇到不幸,但薪火相传,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房。

前边说的是松树,松树的下面还有一座庙。庙就叫松树庙。应该说是先有树后有庙,因树的风水和荫护才建了这座庙。而且在建庙的时侯,这棵树肯定年龄不小,已成大树。人们不会因一棵小苗木还未形成影响的树为庙起名的。

松树庙是何时修建的,目前没有也找不到准确的时间记载。1966年四清运动前拆庙大殿的时候,本来是有梁板记录的,但那时光顾了破四旧没有被引起重视,那梁板被谁拿走无人知悉。

村中一位已近九旬的老人只记得梁板上最后两个字“重修”,说明这庙是重修的。没有准确的时间,只是依稀记得人说这庙重修至拆庙时已四百多年了。那么庙的初建又是什么时间呢?要大致弄清这个谜,就只能凭着庙内供奉的神像作以大概的推断了。

先交代一下松树庙的建筑规模。这座庙坐北朝南,先是门前照壁,后边是庙的大门楼。门楼房三间,两檐流水。东西两间是耳房,中间大门。大门门槛高约40公分,10多公分厚的大门铁皮包边。门墩是整体的一尊石狮,石狮雕刻得活灵活现,昂然蹲着坐在门两边,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被摸的溜光鲜亮,发出灰蓝色的光芒。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楼匾,黑底金字“文武盛地”,遒劲有力,恢弘大气,不知出自谁的手笔。

沿着大门的中轴线向前10米左右,在砖道的东边院内,就是松树。再往前10米就是漫坡台阶,上台阶后就是约20米的平台,平台前边两侧各建一小房,东挂钟,西吊鼓,那钟鼓的大小与西安钟鼓楼的不分上下。平台砖道两侧,一人抱不拢的四柏四槐如同卫兵似的威武挺立在那里。再往前行就是大殿,大殿后是一个天井,东西各有一檐流水厦房式的侧殿。紧和侧殿相连的就是后殿了。这就是松树庙基本上的建筑布局。从外观上看,楼门、大殿、后殿,包括侧殿的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屋脊檐角房面砖瓦镶结严密,鸟兽鱼虫欲飞想走,如同真的一般,檐角风铃叮铛,昭示着古刹的神秘和悠远,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坚固如磐。房屋内雕梁画栋撼人心扉,壁画上花草虫鱼线条细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先辈们高超的建筑绘画艺术,让人无不惊叹。

松鹤延年,寓意的是健康长寿。松树庙供奉的神,就是在佛教界地位极为尊崇的“无量寿佛”。经查资料得知,无量寿佛法名全真大师,俗姓周,别号宗惠。

公元728(唐开元16年)出生在湖南资兴固源山。父亲周鼎光曾官至尚书。宗惠自幼聪明过人,吐语成词,有神悟,“超然有出尘弘道之志”。16岁到郴州开元寺出家剃度,后到杭州径山修行,拜道钦禅师为师。

晚年在广西全州创建“净土院”,讲释“无量寿经”,徒众逾万,创作诗歌谐语十万言,流传甚广。其要旨在引导人们学好向善,践行大乘教义:“说得一尺,不如行的一寸”。他讲说的这些禅理和创作的诗歌谐语,福国利民,深得朝野推崇,故有“西祖阿弥


状态提示:附文第九章:乡村能人——孙益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