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萧公毅手中有一艘去年八月入手的试验三号空艇,升力五十石,能装七八人和一些设备、食品、油料,浮在一千四百多米的高空几十天,用上百倍的长筒天文望远镜了望海上。
因此萧公毅口中的近海,至少在四百里外,而这点腋目人是不清楚的,因此腋目人在四百多里外甚至更远处集结,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打梁国的注意,也可能是梁国腹地以西,也可能是燕国和歧国。
但是打燕国、歧国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海岸线太长,补给和兵力输送,通信都会成问题。
腋目人虽然占领长孙半岛北部,但前往燕国的海上水道依然很远,而且燕国没有大型港口,其实以当下技术条件,也不可能有,原因在于梁国不允许他发展大型商业港口,为了是不抢梁国的饭碗。
以当下的技术条件,登陆最佳的选择是攻占大型港口,再就是抢滩。而中原绝大多数诸侯仍然处于农耕文明,与青铜铁器过渡时期,因此技术层面基本决定了不可能有工业化所需的海洋码头,但是海上贸易和沿海诸侯国的商业经济结构,决定了仍然会建造一些,利用地势和近海便利,适合中原的船舶码头。
因此如此有制约了工业化条件下,选择登陆的地形。
同时大规模热兵器作战,尤其是跨海远征,需要大型港口,没有大型港口,也要有深水近岸,用于占领后的码头建设用地,用于占领下的港口建设,因此也决定了腋目能重点进攻的沿海地点是有限的。
而在没有内燃机驱动的划桨木质登陆船,抢滩运输兵力的效果非常低,大船不可能靠近岸边,因为有浅滩和暗礁,因此只能用小艇。
而小艇装载能力有限,一艘大船所能携带的小艇也很有限。因此强行抢滩无法在三到五天内集结数万兵力,更不便于转运陆军火炮和军火补给
百里燕思来想去,越发觉得腋目人在谋划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而且是出其不意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但他实在想不出来,腋目人在海上如何能实施快速的抢滩登陆。
翌日,他前往永兴协调生产调度,作为财政部长兼工业部长,还要亲自前往企业督促调度生产,不能不说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他这样的高级干部了。
尽管战时生产占用了相当多的工业资源,但同样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好处,大量军转民产品在工业产能扩张后,得以成为企业新的资金来源,战争和工业垄断带来的资金和富裕阶层成了首批享受到军转民的受益者。
姜蛰要求的定制的豪华轿车接近完工,一共三辆,根据其要求做了表面镀金,内部使用真皮座椅,海绵内衬,采用六缸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一百七十里。
永兴车辆厂目前正在三期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化工、橡胶、油田、油气化工项目都在紧锣密鼓推进。
以爆燃式六缸机为动力基础的重载卡车研制进度过半,三期建设完成后样车也会同步下线,唯独让百里燕担心的是他现在似乎有些迷失方向。
二十年前,他还在为工业化道路艰苦探索,二十年后的今天,汽车满地跑,机床遍地造,造枪造炮如家常便饭,他的一生夙愿似乎在此时都已实现,继续向前推进,短期内要在想有质的飞跃已经不太容易。
受教育群体依然有限,优质的科研资源数量稀少,重点都投在了陆军技术、民用工业、医学研究和教育投入,短期内或者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不断扩张和堆积现有的基础成果和商品产能,其他诸如无线电、微电子、核物理、网络通信、大型舰船、航天航空等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仍需要技术、人才、时间的积累迭代发展。
换而言之,咸国常规应用科学领域发展迅速【注1】,其他领域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差距至少五十年以上,真正的高端前瞻技术没有拿得出手的。
当然,很大程度上与百里燕自身的认知和知识面有关,他不是万能的,他能做的是将自己的长处和知识面尽可能转化为应用技术,因此他不善长的不可能去做,哪怕他精于高端技术,但没有基础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工业基础规模,人才规模,高端技术也是空谈。
【注】登陆作战与技术装备、科学技术、战术理论、认知理念有绝对关系,任何时期的登陆作战,一定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可能选择,而不可能去实现技术条件之外的作战方式。
作为跨海远征,输送兵力越大,所需的后勤补给规模越庞大,所需的运量越惊人。
同时越是现代化的作战,需要的硬件设施也就越高,诸如港口、深水港、道路、铁路、吊塔、起重机等等。
因此特定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可选择的登陆模式与技术装备是极为有限的。
在内燃机出现之前,大型船舶受到吃水与前滩暗礁的制约,非码头港口地形的登陆作战,所有登陆都是从大船放下小艇,然后分批乘坐小船划上岸边上滩,因此无港口登陆作战,兵力的快速输送很成问题,同时登陆后的补给输送更成问题。
即便冷兵器时代的登陆作战,没有军火这一问题,但基本的粮食和畜力仍然需要解决,当然,凑合一下用小船运也可以。但大规模的热兵器作战所需的天量补给,这就很不可能了。
【注1】应用科学通俗的说,就是生活、工作与社会活动所需求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