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805章 尘埃落定(2)

卫国本土面积巨大,保守估计,其有人统治区的行政面积没有六百万平方公里,五百万总得有,人口逼近五千万,所得孙国人口近一千三百万,奴隶制社会坐拥六千多万的人口,新增的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将是巨大的社会隐患,尽快的分化稀释外来人口十分迫切。

其次卫国内部的贵族矛盾迫使卫王必须向外转移矛盾焦点,让国内贵族向外发展,从而收拢国内的土地,让内斗变成外部掠夺。

其三,卫王的三个弟弟业已成气候,削弱但不能弄垮,而稀释人口是削弱实力的重要手段。

单纯以卫王名义迁徙人口,必然引起其他三兄弟的抵制,若是以好处许诺,尤其是来自外部的利益,可以顺理成章的推动难民向外流动,以缓解卫国消化既得利益的成本压力。

诸多因素叠加一起,促使卫国同意放人。

然而百里燕却不愁人多和难民的问题,甘府、德康、上关、彭源等地于盛元640年八月前基本结束战事,当年入秋初步转入农业生产,卫国直到盛元641年年底才与咸国达成协议。

这意味着德康、原山、秋郡、名田四郡的交割要到643年年底,咸国有三年多的缓冲时间理清头绪,用于腾挪国力准备善后。

更重要的是641年八月,永兴城研制出“条播机耧车”【注1】,此种播上装种壶,下置犁铧,用牲力牵引,牲畜在前拉,人在后推车,牲畜拉动耧车行径同时,种壶自动下种,可根据牛、马、驴不同牲畜畜力大小配置独脚、两脚、三脚犁铧耧车条播机,使用便利效率极高。

一人一牛一日可轻松耕种七十亩地,一人一马可种五十余亩,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两至三户家庭人力一个季度累死累活所能耕种的全部土地。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早在中国汉朝以前,就已出现过耧车,直到清末耧车仍是主要自动播种的农业工具。

但楼车也有弊端,只能旱作不能水作,且需要畜力,不能人力牵引,尤其是育秧的水田不能用耧车插秧。

因此亚热带、寒带只能用于秋冬季节种植旱作植物,如麦子、豆类、油菜、棉花籽等。

此外耕作效率的提升,并未解决收割的问题,收割仍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制约,但耧车的出现仍然缓解了吃饭问题。

遂于当年入秋前,以生铁为犁铧,木料做车身,赶制耧车三千余件,优先发往彭源、万川、上关、甘府德康等地,盛元642年再制四万于件发往各地,并用于屯田。

至盛元643年春,咸国粮荒基本解除,并于同期安置东逃难民一百八十余万人,到当年秋,难民达到高峰,一月涌入边境达四十万人众,秋郡、名田两地人满为患,国库与钱坊增拨新币两百万,寸银三十万,用于安置难民。

而耧车出现不久,由于结构简单仿制容易,于盛元644年前后各国诸侯陆续出现仿制品,中原农业由此进入空前繁荣时代。

两年中原格局初定,局势在平稳中悄然翻开新的一页。

盛元641年七月初九,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王硕在悔恨中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五岁。

王硕死前念念不忘百里燕少年时,最后再看一眼当年的未婚女婿,但永远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

王彦飞于次年一月死于脑溢血,也算是寿终正寝,得了个好死。

故人已去新人降临,周空于641年五月嫁入永兴侯府,直到642年九月诞下一女百里婉,至此,百里燕得第十女。

因为此事,永兴益草堂开设生物课程之后,许多年内百里燕绝口不提基因论,很显然,连生十胎女儿,已经不能用科学来解释其合理性。

643年年终,国力企稳回升,各地粮食仓储恢复正常增长,但钱坊陷入巨亏,亏空达五百余万新币,但索性存款持续向好,当初招降纳叛实际支出了六十八万寸银,半数以上存入了钱坊。

永兴、卤侯、轩亭、国库的四方注资保证了现金的合理来源,使得国库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债务由国库转移到了钱坊,而钱坊以存款人的资金对外投资和筹款,依仗国家的信誉担保了亏空。

而同期咸军从最高峰八十五万人,陆续裁汰、遣返、安置五十万人,改戍军为镇军,镇军常备三十五万人,陔陵禁军维持不变,独立于镇军之外,各郡县郡兵改辅兵。

除都城陔陵,各地主城与县城辅兵置两千至一两百不等,同时设立预备军,辎工营由临时工转为正式编制,员额二十万人。

新军制明确各地辅兵平时受朝廷与地方双重节制,辅兵军需粮草由地方自筹供养改为中央直辖,杜绝贵族豪强勾结官府养兵聚贼官匪一家,欺压地方的弊端。

镇军不在置征讨、镇守大将军职衔,统称大将军,大都督维持不变,左右都督改为督军,左右都尉、左右都统,统一合并都尉、都统,自下仕长、百夫长、仕长、伍长均不变,统兵数额也不变,最大保留原有建制,只在任职与俸禄做调整。

同时试点推行职业军人与中长期义务兵制度,职业军人所拿军饷有别于义务兵基本军饷,籍此保留军中骨干,鼓励种子老卒服役。

预备军以县为单位,但凡年满十八岁,四十岁以下男丁者,无残疾和视力、听力缺损,皆为预备军。

预备军每年定期组织两次军事集训,每次不得少于二十天,并鼓励提倡尚武精神。

从事非农业者,如工商业者、手工业者


状态提示:第805章 尘埃落定(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