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绝对是个老将,他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并没有独断专行的心思,遇到事情,经常开会进行商讨,合理的建议都会被采纳。
比如,之前王全斌准备从罗川路攻入蜀中,但麾下的崔彦进则说:“罗川路险,军队难以齐头并进,不如分兵修治阁道,与大军在深渡会合。”
于是,就分兵而行,聚在深渡,三战三胜,攻克利州,获得八十万斛粮食。
一斛即为一石,宋后,一斛就只有五斗了。
八十万石军粮,对于宋军而言,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数字,但是颇有些尴尬的事,宋军都是北方人,不喜吃水稻,但这时节,有的吃就不错了。
如此一来,王全斌这才真正的缓了口气。
所以,这些时日,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在去往剑门的途中,在益阳暂时停歇,召开了军事会议。
商讨的自然是如何攻克剑门关。
剑门关乃巴蜀入口,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其山脉积石阻云,沟壑纵横,下自成溪,两岸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般情况下,都是攻克不下的,三国末期,逼得邓艾走险道绕行。
直接攻伐剑门关,绝对是下下策。
看着诸将,王全斌资历最老,又是统帅,所以直接说但:“正所谓一人智短,众人智长,老夫年老体衰,只能依靠诸位了!”
“将军哪里的话,将军老当益壮!”
“将军赛古之廉颇!”
所有人对他绝对地心服口服,一个个赞叹道。
“如此,我就直言,这剑门乃自古以来,就是天险,古称一夫持戈,万夫不能前进,某老了,希望各位应当各陈进取之策,以助我军入巴蜀,不负陛下之望。”
大家都给面子,王全斌也很高兴,战事的顺利,让他既难受,又有些激动。
采取众人意见,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分功。
他这个主帅的功劳理所最大,但他却不想如此。
见到王部署这样说了,大家也喜欢功劳,若是功成了,可是一笔不小的资历。
侍卫军的向韬当仁不让,作为禁军,他很是骄傲,所以就说道:“降卒牟进说:‘益光对江的东边,越过几座大山,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在江的西边设置兵营,对岸有渡口,从这里出剑关南行二十里,到清强店,与大路相合。”咱们就可以从这里进兵,则剑门不足为恃了。”
这等建议,其实与灭蜀时的邓艾情况是一般无二的,都是走小路,不友大路,从而一举从背后杀出,剑门天险就化为乌有了。
“甚好!”王全斌感叹道,心中微微一喜,这条建议,其实不亚于统帅之功,完全可以稀释自己的功劳。
随后,王全斌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向韬则有些不好意思,别扭了一下,就坦然接受了众人羡慕的眼光,心中对于王全斌的感激,简直是爆了。
“哈哈哈,正是有了诸位,大军才畅通无阻,直到这般地步,咱们大宋真是人才济济,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王全斌笑着感叹道,然后又故意地说道:“某这把老骨头,还未生锈,今次就让我带兵走之吧!”
说着,王全斌在众将面前,抖动了一下铠甲,众人为之无言。
大家都不敢否定这个决定,毕竟是主帅,地位不一样。
最后,还是康延泽实在放不下这样大的功劳,他不止立功心切,又担心王全斌的身体,亲切地说道:“来苏小路,不须主帅亲自去。况且蜀人屡次战败,合兵退守剑门,不如各位元帅协力进攻,命令一位偏将到来苏,如果到达清强,向北进攻剑关,与大军夹攻,必然攻破剑门。”
其他人也纷纷加入这个话题,不断地劝说道,王全斌这才勉为其难地说道:“既然如此,就派史延德去吧!”
“末将遵命!”本来就纠结于功劳甚小的史延德,瞬间大喜过望,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大声应下,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出营帐。
于是,史延德带着数千精兵,分兵前往来苏,在江上建造浮桥。
而奇怪的是,蜀人见桥建成,不战而逃了,弃营而逃。
“什么?这里怎么还有人?”王昭远听说史延德领兵攻来苏,到达清强,瞬间就大吃一惊。
“这条路就没有人防守吗?”
“有人,只不过都逃了!”
“该死一群废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
王昭远叹了口气,气愤地说道:“大蜀的天下,就是由你们败坏的。”
随后,王昭远大肆呵斥了剑门关的将校们,然后又大言不惭地说小股军队无济于事,只要守住剑门关,大军在外,朝廷就安然无恙。
然后,又是酒肉,又是安抚的,剑门关的军心就安定下来!
如此,王昭远连夜就带领主要军队撤退,在汉源坡列阵,然后只留偏将守剑门。
于是,剑门关就这样被里外夹攻,不出意外的就破了。
千古第一关,就这么出乎意料的破了。
王全斌等人哪里放过这样的机会,立马穷追不舍,不出意外地又大败蜀军,最后,只有王昭远、赵崇韬率领亲兵都逃走。
王全斌自然不会放过他们,骑兵能玩的过中原,连忙派轻骑追击擒俘了他们,押送到东京,然后又率大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