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国术宗师>第四十七章 庶民之剑

国术一词在1927年出现,目的体现在中央国术馆的口号中:“强种救国,御侮图存”。

这时的中国人已经看出了国家将面临的危难,希望普及能实用的武术,甚至想着‘哪怕练了能多搬一箱炮弹也好’(ps:这是一位有名的民国大佬说的话,朴素却不合实际。当时的大环境,多数人想的是,练了能多吃两个馒头)。

后者,以拳师孙禄堂为代表,在其师北京最有名的八卦拳师程庭华倒于火枪之下后,领悟到了拳头与冷兵并不能阻挡步枪火炮,便将自身拳术推向极致,走向了拳与道合之路。

这里的‘道’字,与日本人的武道不是一回事。

这些前贤,或用东方的古典哲学,或用西方体育、医学等理论,去追求和表达运用身体的道理。

道这个字,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是通天大道。

所以中国的武道,是在身体中探求真解、推导正解。ps:这时期的武术主要是拳术。冷兵急速消退(参见老舍的断魂枪),但正统的门派都保留器械,剑术、大枪居多,以示不忘虎贲之源、持戈之道。

武艺(国术)与道艺之争,便是这两类的观点延续,纠缠至今,也无法整合。

打个比方,当代人觉得没用的推手,真实的意图,让人体验双方身体的中心线、重心线、形态变化等在搏斗中,到底哪些要素起了作用?有什么功效?如何去利用?……。

去掉练成乱七八糟的成份(假师父与假拳),推手的本质是研究为什么的道理,重在探索身体的微妙。经历阶第训练,就可以体现在国术应用上。

这也是越能打的人,到老了,越喜欢琢磨太极拳(或改成了接近太极拳练法)的原因。

这便把庶民之剑,在自我修养的大道中,转变成了天子之剑!

ps:这些文字有些生涩,但属于正确的武术观,有助于理解本书后面将会写到的国术进阶。


状态提示:第四十七章 庶民之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