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鼎明>第440章不共戴天

辽东方面,向来是大明一个黑洞般的存在。

多少钱粮投进来,都不会溅起丁点浪花。要说这帮子大爷们完全是无用的废物,也不尽数,至少无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但确实在前线挡住了满清前进的脚步。

要说真是国之利器吧,他们又从来没有打过一次大捷,甚至连象样的捷报都没有一个。

不过在镇压国内流寇方面,辽东军确实算是比较出彩的,往往只是来数千骑,就可以左右一场大战的走向,称的上是战力强大。

因此,他们也往往是大明朝廷的一只鸡肋,那么多的钱粮堆出来这么一个不伦不类,介乎于有用与无用之间的集团,而且辽东上层的武将还不是那么听话,因此如何用便成了一个大难题。

这次漕运被断,大明朝廷在没有任何办法之余,也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些辽东半藩镇的军阀身上,一个月前便一纸调令北上,准备集结辽东强军,真正的与李自成扳扳手腕!

辽东方面这一次一如既往的让人捉摸不透,虽然拿到调令之后,立即便开始集结军马,筹备粮沫,但是却迟迟不给京城回应,不知道他们到底何时才能出兵。

崇祯十二年八月,在漕运断绝已近两月。

对于迁都的呼声越来越高,朝廷文武百官都是人,而且还不是普通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更是比普通人要高上一截,在物资短缺,百特腾贵之下,他们也终于坐不住了。

不再有人一听到迁都便即破口大骂提议者偏安误国,而是开始含含糊糊表示任凭皇帝安排。

托李征的福,这一次并非是李自成有席卷天下的声势威逼大明,因此文武百官还没有决绝到开始选边,为了保住自己在京畿的无数家业,需要一个投名状让李顺政治接受自己,而选择阻止皇帝南迁的程度。

在各自生活质量受到极大损害之下,反对迁都的人已经少了许多。大多数人虽然心中百般情愿,但是却又不愿意背上南逃骂名,索性不反对也不支持,既不用背责任,又可以捞到实际的好处。

京城方面已经开始讨论迁都事宜,已经开始向外吹风此事。

不过这个时候辽东军南下的消息却是将这个进程给打断了,八月十七,辽东军出兵五万南下,顿时令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辽东军在与农民作战时,战力之强悍大明朝廷上下都人所共知,所有人都盼望着这支数万人规模的大军,能够在山东击败李闯,重新打通漕运。

虽然南迁已经没有多大阻力,但是若是能不南迁,大家都还是不愿意南下的,毕竟大家在京城这里,可是有着无数的不动产,就此全部放弃,任谁也不会甘心。

而崇祯皇帝则是另外的顾虑,那便是南迁势必会让他威严扫地,隐隐会给人一种大明朝大势已去,自己要去江南做一个偏安小朝廷一般的感觉。

哪怕有一丝机会,崇祯皇帝也不愿意这般灰溜溜的南下避难,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会造成将北方彻底拱手送人的局面。

辽东军来的极快,十七日从山海关出发,二十九便到达北京城下。

不过令大明朝廷上下不满的是,这帮子丘八不仅没有继续向南击退李闯,反而在城下开始索要粮饷,从开拔银到战地半年的双饷,足足提出了百万的数额出来!

对于这种要求,别说大明朝廷根本拿不出来,就算拿的出来,他们也绝对不会这般便宜这些借机狮子大开口的丘八们。

不过内阁却是对此有些忧虑,担心这是辽东军想要闹事的借口,在他们的不断劝说下,崇祯皇帝忍痛拿出了五万体己银子和数千石粮草,算是给这些大兵们一个交代。

但是崇祯皇帝完全低估了这帮子人的尿性,这些人在辽东欺软怕硬惯了,若是大明朝廷一口回绝,并且严厉训斥他们一番,说不定还能镇的住他们一时,但是大明朝廷服软给了银子,那就立即变成了大爷。

这些银子出城之后便少了一大半,送到军营之后更是只剩下买水钱,在军官们刻意的煽动之下,辽东军群起闹事,不仅将京城外驻扎的一营京营打的落花流水,更是在京城外面纵兵抢掳,田地里牧马放羊,将城外的一切都破坏的干干净净。

这一下,朝廷百官全都不乐意了。

城外的那些田地里的庄稼,还有那些没跑的百姓,大部分可都是他们的财产,这般任由这些丘八这般遭践,那叔能忍,婶子也不能忍啊!

在群情汹涌的弹劾下,崇祯皇帝也是勃然大怒,派人出城训诫,但是在朝廷软弱的嘴脸已经被看的一清二楚之下,根本就没有人鸟这个传旨的太监。

甚至有些辽东军官兵还十分恶趣味将太监扒了个精光,瞧瞧到底和正常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太监光着屁股回城哭诉之后,崇祯皇帝差点的气的背过气去。这种戏弄传旨太监的事情已经不是跋扈,而已经是赤果果的打脸羞辱了!

但崇祯皇帝大怒大砸一通之后,却是惊愕的发现,自己竟然无力对这些辽东军做什么,也根本无法约束他们!

九月初三,崇祯皇帝再次下严旨训斥,要求辽东军立即回驻地防御建奴,并限期他们十天之间撤兵回去,否则便以谋逆同罪!

这道措词强硬的圣旨,立即将城外正潇洒快活的辽东军全部激怒了,老子是来勤王的,你却一点赏赐也无,便直接打发人回去?不回去还要给按个罪名?

就在第二日,辽东军便改


状态提示:第440章不共戴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