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文唐>432岭南乱局

朝会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但所带来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散会之后群臣都急匆匆的往家赶,准备详细打探岭南的情况。

关于岭南大粮仓的消息也随之流出很快就传遍京师,有人相信,有人质疑,有人不屑一顾。

而与此同时,一场决定大唐未来走向的会议正在召开。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尽皆在场。

“翠岚,你给我说清楚岭南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李世民不悦的道。

岳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生气。前段时间还说冯盎可信,今天突然又曝出冯暄造反的事情,换成谁都生气。不过他并不惊慌,之前已经想好了解释的办法。

“圣人恕罪,我只是‘看到’将来冯盎会为圣人所用,再结合冼夫人之忠义就以为冯氏对朝廷别无二心才为冯家作保。”岳山懊恼又后悔的道:

“后来我派人详细打探岭南的情况,才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为时已晚圣人已经派遣使者前去招抚。所幸最终结果符合我看到的情况,否则我罪不可恕。”

李世民脸色稍霁,微微点头接受了岳山的借口。尤其是听说岳山是‘看到’了未来的情景,更是不再有任何的怀疑。

但还是责备的道:“以后这样的大事儿最好调查清楚再说,幸好此时结果尚好,否则……有你好受的。”

岳山诚恳的道:“喏,我知道了。”

这个理由自然是编造的,总不能直接和李世民说我怕告诉你实话你直接派兵把冯盎给灭了吧?

要真这样说,一个欺君之罪是跑不了的。君臣各有各的立场,不管臣子的目的是什么,即便是善意的谎言,对于君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岳山必须用一个谎言来掩盖他之前隐瞒情报的事实。

事实上岭南的情况比岳山讲的还要复杂。

冼夫人夫妇之忠义毋庸置疑,没有她们夫妻估计岭南早就脱离中原王朝了。但作为冼夫人遗志继承者的冯暄冯盎两兄弟就没有他们祖辈那么伟大了。

冯暄就不提了,冼夫人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中原朝廷的不敬。

隋文帝时期冼夫人命冯暄平叛,冯暄和叛军首领交情莫逆就按兵不动贻误战机。冼夫人大怒直接把他问罪下狱,然后命冯盎出战协助隋军平息叛乱。

隋文帝为冼夫人的功绩称赞不已,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了冯暄的罪过。

隋炀帝年间,朝廷对岭南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冯家和俚僚人酋帅表面臣服朝廷,年年给朝廷上贡,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最这种情况非常满意。

到了大唐建立,这群人又想继续玩这种把戏。然而李渊这个人就比较务实了,没有兴趣陪这些野心家玩过家家,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朝贡。

谈殿等俚僚人也猜到了李渊的打算,直接商议造反。

但冯家和普通俚僚人不同,他们有冼夫人的遗泽在,有更多选择。

于是就把冯家一份为二,冯暄带人和俚僚人一起反叛,冯盎则带着另一半人投靠了朝廷。李渊就封冯盎为耿国公,镇守岭南。

可以说冯家这次投资和汉末三国时期那些世家的套路一模一样,兄弟几个你去投靠曹魏,他投靠蜀汉,我去东吴……最后不管哪一家获胜,都能保证家族富贵延绵。

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俚僚人里出了个‘奇葩’宁纯。此人饱读诗书向来以忠义为先,认为忠君就是爱国,不但不同意反叛,还起兵镇压谈殿、冯暄这些叛贼。

宁纯此人不但有忠义之心,还文武双全,把好几家叛贼压着打。让谈殿、冯暄等人割裂岭南自立为王的想法破灭。

过了几年其中一个酋帅死亡,为了争抢这个酋帅的地盘谈殿和冯暄决裂相互争斗。

宁纯不是吃素的,就想趁此机会剿灭谈殿和冯暄等叛贼。

这个时候冯盎就坐不住了,他不可能坐视自己的兄长被剿灭。就找了个借口陈兵边关,威慑宁纯让他不能出兵平叛。

在原本的历史上,冯盎此举彻底激怒了岭南各州的刺史,大家联名上书说冯盎要反,李世民就准备调集几十个州的兵马讨伐。

还好魏征出言相劝,说冯盎反没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直接出兵讨伐名正言不顺。最好先派人过去问一问,要是冯氏反了我们在出兵也不迟,要是没反那就更好。

于是李世民就派了使者过去。

冯盎当时也是骑虎难下,要么坐视兄长灭亡,要么和兄长一起造反。

坐视兄长灭亡?他不甘心。但造反的结果他比谁都清楚,仅凭冯家和俚僚人那点力量,根本就打不过大唐。

就在两难的时候,朝廷派人过来招抚。他就借坡下驴,重新归于朝廷,并劝说自己的兄长也投降。冯暄也知道大势已去,也趁势投降。

谈殿也不傻,当初大家说好的一起造反,结果死的死降的降,就剩我一个也斗不过大唐啊,干脆也一起降了吧。

岭南之乱就以一个戏剧化过程平定了。从此冯盎安心当大唐的耿国公,替国家镇守岭南,谈殿等人也终生不在提叛乱的事情。

后世的历史为了大团结需要删减了不少不和谐的事情,美化了这些人的形象。

岳山也是在穿越后派人去打探加上李德武的情报,才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倒不是说谁对谁错,大家立场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不管怎么说吧,最终结果是好的。大


状态提示:432岭南乱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