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辨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敌对的双方如此相处,不仅仅是道德的高尚,而且是文明。党锢之祸,牛李争,都是刀光剑影。似乎只有那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才能做到这一点。但终究道德的高尚,并不意味着行动的正确。他们似乎太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至由分歧而引发的纷争便无可挽回的再次陷入君子,小人之争的历史魔咒。于是,无论是宽容,还是必要的妥协,全都消失了。历史是复杂的,对历史的评价也是经常变化的。当我们再次回望九百多年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的评价,究竟应该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呢?为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道德方面上无甚挑剔,这点即使是敌也是认可,性格方面在现在来开就属于情商偏低的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司马光。为什么历史上褒贬不一,基本上贬他的都是同辈和史书,主要原因还是变过厉而结果太惨。因为变过厉,所以受委屈的人太多,说些阴阳怪气的话也难以避免。而结果太差,尤其是引发的争,在后人来看就是乱国之举,被贬损是必然的。尤其是蔡京是借着新发迹的,这点是无论如何也遮不过的。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变的立意肯定是利国利民的,但是可行性不高,这样也就可以盖棺定论了。但如果要摊开来讲,就会很长很长。。。王安石变之所以能说动神宗,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文采fēng_liú,更不是因为王安石的古怪性格,而是因为他向神宗承诺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足够诱人。因为王安石确实充实了国库,所以神宗一直很支持他。而流民图使神宗意识到变并没做到民不加赋,那你王安石跟历史上那些会搞钱的酷吏有啥区别?但是,这里首先有一个很玄学的问题在于

富户,算不算民?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不清楚的,所以是否是与民争利也就扯不清楚了,所以从变的第一天开始大家就在吵,一直吵到所有人都死掉。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你从富人身上割肉,富人就会想法子去啃穷人的骨头。这原本是很中肯的意见,但大家都吵急眼之后,也就没人在意了。不在意也就不预防,最后也就倒在这一条上。。。”v更新最快/

遇川赞同的点点头。

荆扉这才继续说:“如果要评价王安石,我想举两个例子:王莽篡汉后,积极推行新,收天下田为王田,重新分配,大家共同富裕,然后他死了。历史上对他一直没有什么正面评价。海瑞出生于海南,出了名的性情古怪,当官也在自家院子里种田谋食,所有人都很敬佩他,他上疏骂嘉靖的时候大家都保他,但是申时行不用他,张居正不用它,最后在南京闲职上默默死去,但是民间各种文学创作都说他是和包拯一样的青天大老爷。”

手机端 一秒記住『→\etv.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状态提示:第878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