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钢铁苏联>第954章 德什卡风暴

把机枪架在坦克炮塔尾端当成移动机枪掩体,战斗时直接让步兵上去操作,无需坦克车组成员亲自上阵,这是美帝在二战时期最普遍的做法之一。

虽然这么搞可能会让步兵陷入容易被集火的危险境地,毕竟坦克炮塔最多也只能保护机枪手的三分之二身体,胸口往上直到头顶的暴露在外部分是根本掩护不到的,大口径机枪这么一响只要对面不是憨憨肯定会优先集火过来。

但是说句实话,步兵的伤亡放在向来讲究大兵团作战的苏联红军这儿,真心不算是啥多了不起的大事儿。

马拉申科不是个冷血的指战员,但是一名机枪手所能发挥的作用远比普通的步枪手和冲锋枪手来的高,对敌人造成的伤亡和交换比也会来的更大,再往大了说就是战斗的胜算会更大,而本来就能打赢的战斗则会赢得更快。

所以不论是从哪一点出发做考虑,让步兵把坦克炮塔当成掩体,站在坦克发动机舱盖上去操纵炮塔尾端机枪都是一件十分划算有利的事情。

考虑到机枪手一旦遭遇集火势必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处境,马拉申科还特意要求卡拉莫夫把之前曾经安装过的机枪防盾,再焊一面到炮塔尾端的机枪上。

机枪防盾的装甲系数不高,但薄薄的8毫米钢板足够抵挡住德军792毫米及以下,所有口径各类型轻武器弹药的攻击,至于抵挡住炮弹和手榴弹破片一类的玩意儿就更加不在话下。

爬上马拉申科座车发动机舱的红军战士此前从没有经历过这种战斗模式,平日里只是一名冲锋枪手的他虽然了解自动武器,并在新兵训练期接受过机关枪操作及开火的相关训练,但是操纵炮塔尾端机枪这种花里胡哨的新玩意儿,还真就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哒哒哒——

咻——咻——

叮叮当当——

区区一百多米外的德军不断开火打来的子弹,将车顶德什卡重机枪的那块防盾打的火星直冒、叮当作响,跳单乱飞的场景和尖锐的弹头呼啸声光是听上去就令人感到心颤不已,甚至足以让胆小的人头都抬不起来、被吓得当场流尿。

残酷的战场只会眷顾勇者,胆小如鼠之辈大多数时候连自己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

蹲在炮塔后面观察了片刻德军火力间隔的红军战士瞅准时机,在那挺德军的34通用机枪打光了子弹更换弹链的时候,从炮塔之后瞬间起身一把拽过了面前的德什卡重机枪径直按下了扳机。

咚咚咚咚——

德什卡重机枪开火时的沉闷咆哮声比任何苏军的枪械都要来的特殊,这种射速并不算快但威力却奇大无比的重机枪,是任何一场步兵战斗中的绝对征服者。

一旦这玩意儿发起火来,德军引以为傲的34会瞬间变成弟弟。

换上穿甲弹的德什卡重机枪属于根本不讲道理的武器,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这种缺乏土工掩体、大部分都是建筑掩体的战场上,被德什卡重机枪连人带掩体直接撕碎的德军机枪手不在少数。

一般的墙壁根本就抵挡不住这头怪物的猛击,心有余悸的德军步兵们每当遇到德什卡开始咆哮时,立刻就会往更坚固的掩体后面钻,墙越厚越好就怕被连人带掩体一起打成碎块。

钟情于德什卡凶猛火力的红军战士们,亲切地称这支重机枪为“巨熊”、“呐粹粉碎机”。

而从德什卡毁灭性连射火力下侥幸生还的心有余悸德军士兵们,则惊恐地称这支造型其貌不扬、威力却格外彪炳的苏军重机枪为“斯大林的导链”。

射速并不快的德什卡重机枪开火时枪响很有特点和节奏频率,听上去就像是野战维修车辆用的大型导链,被人力拽动时那种“咔啦”“咔啦”“咔啦”的连续声响一般。

对于那些惊恐的德军士兵们而言,这种极具特色的导链般可怕声响,却像套在了自己脖子上的死亡绞索。仿佛只要一手拽住导链的俄国人一用力,德军士兵的脑袋就会被厚重的铁链硬生生绞断,瞬间脑袋搬家、人头落地一般。

轰然咆哮的德什卡重机枪将赤红色的127毫米曳光弹幕砸在了对面德军的防线上。

按照1:4比例混合进弹链中的穿甲燃烧曳光弹不光起着指引弹道的作用,打在那些把机枪架在破砖烂瓦废墟后面的德军机枪手所在位置时,更是能取得一阵飞沙走石中当场迎来毁灭的可怕效果。

掩体被打穿、枪械被打烂、**被撕碎,鲜血和血肉模糊的人体碎块,就像是美利坚快餐店里的番茄酱一样不限量供应

几辆被马拉申科临时从一营征调过来的is1重型坦克全部经过了如此特化改装,有样学样的其他红军战士也纷纷爬上了剩下的坦克,站在炮塔后面操起德什卡重机枪向着德军劈脸一通爆射。

被死神的镰刀架在了脖子上的德军士兵们也并非都是引颈待戮,尝试用手中武器报以还击,试图去消灭那些站在坦克上的苏军机枪手的德军士兵并不在少数。

但是本就被坦克炮塔遮住了大半个身子的苏军机枪手眼下还有机枪防盾的保护,虽然这会严重影响机枪的瞄准视场,但是8毫米装甲钢板带来的防护效果却是实打实不容否认的。

需要精确射击开火,才能从缝隙中打中苏军机枪手的德军士兵们简直快要崩溃了。

手里的家伙射出去的子弹打在炮塔装甲和机枪防盾上火星直冒,废了老半天的功夫和惨重的伤亡射出去了近千发子弹,才勉强撂


状态提示:第954章 德什卡风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