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月光朗照,透入庭院。
林正阳披着衣服,就着烛火,坐在案前,用炭笔在纸上勾勒着。
来到此世也有一段时日了,从一介白身,裹挟流民起家,直至如今已经占据城池,拥兵数千。
先前仓促之下,许多事务都是能将就就将就,如今要扎根地方,就不能不谨慎了。
白纸上,炭笔用楷字书写着一个个官职。
他在为不久之后的开府确定制度。
确定未来很长一段时日内,整个军政的体制。
接收了县衙内部许多文案,又亲自处理政务,林正阳吸取了宝贵的治政经验,渐渐心中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
现下,就是将轮廓勾勒出来,加以梳理、成形。
所谓开府一词,古已有之。
即建立府署,自选僚属之意。
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直至汉末局势混乱时,将军李傕等开府。
《后汉书·董卓传》:“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所谓开府,实则就是建立一套军政体制,自行选拔官吏。
因此往往乱世之中,开府即自成一体的代名词。
也是区分流寇那等草台班子与成熟政体的标志。
“乱世之中,军权最重,适宜建立军政府,我建折冲将军府,掌管军政,较为恰当。”
在上首处,写下“折冲将军府”五字。
“折冲将军府,统管军政,划分文武各职,具体制度,也有参照。”
“六部制度在封建时代已经相对完善,大体沿用。”
想到这里,林正阳在纸上划出连线,下面用六个方框,分别写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想了想,又在六部之上,最上首处,写下“折冲将军”四字。
“我自领折冲将军,设为正五品,但按我估计,明确占据南平郡一府四县之地,掌握十万户,才有五品之气,眼下我仅仅只有一县气运罢了。”
不过这也关系不大,设为五品,不代表就真的一定要达到五品,关键是先把架子打起来。
“六部是官僚机构,囊括文武,但除却六部之外,还需设秘书部以及侍卫部。”
“侍卫部,要建东西二卫,以及内卫。”
“内卫职责为侍从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将军出行,都要护卫左右,是为直属折冲将军的亲卫。”
“东西二卫,东卫主对外,刺探谍报诸事;西卫主对内,监察文武官员以及反敌情刺探,职责重要。”
林正阳思路清晰,在纸上添了几行字。
谍报机构,非常关键,必须掌握在君主手上。
如同眼睛一般,须臾不可或缺。
一旦上位者缺了这类机构,就容易臣属蒙蔽,沦为睁眼瞎。
又联想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位后废除厂卫,随后便失去对朝堂控制,许多关键大事都抉择错误。
很难想象,是一个成熟君主该做的事情。
君权与臣权的斗争,历史上早有明见,无论厂卫被黑得多么厉害,实际上都是君权的延伸。
就连近代,新朝开国之前,多年征战,其中战国,至少也有三成可以归功于谍报人员。
是以,林正阳将这个首先划出。
谍报机构的成立,宜早不宜迟,毕竟天下大势,往往就决定在十年二十年内,晚了就很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秘书部,要分为参谋科与秘书科,参谋科是参赞军事,培养未来的军事人才,秘书科则是参赞政事。”
“参谋科下,另设讲武堂、新兵营。”
“军官晋升,就得调离所在部署,进入讲武堂,进行培训,掌握公文、旗帜、号令、指挥等技能后,再分配各军之中。”
“这是未来的军制正规化必经之路,也是打散军官,防止有亲属族人聚集一处,将其打散,避免隐患。”
“另外,立功晋升,当即调离,除却亲兵之外都不可带走,是防止个别将领在某一军中威望太高,架空折冲将军军权。”
“同时,也是尽可能提升那些基层军官的素质,制度化以后,可以有效提拔出真正的将校之才。”
这一点尤其重要,军政府之中,最怕的就是下面军官抱团,讲武堂设立之后,可以避免某一将领将军队变成自家私军的可能性。
林正阳可是知道当初袁世凯小站练兵,结果把清廷军队练成自家私军的事情,如何能不防备?
“讲武堂以及新兵营,必须由前几期我亲力亲为,好在如今这军队都是我一手带出,基本没有阻碍。”
至于六部制度,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这制度其实已经很是成熟,组织严密。
就封建时代而言,已经非常适用,这就算照抄过来,也没有问题。
细节方面根据情况需要,加以修改即可。
六部下设各司,通常为四司,户部除外,需按地区分工设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吏部四司,各有职权,林正阳一一拟定,基本参照明清时期六部制度,不需自家多费思量。
户部掌管户籍财经,包括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