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言情总裁>南繁纪事>第20章第1节 蚊帐竹竿制笛子

第一节蚊帐竹竿制笛子

自从收到浦金玲寄来的日语书以后,马林西业余时间过得就非常地快了。

吃了晚饭,大家围在一起聊天,打牌,也有人无所事事地到村口看风景,或者干脆坐在床上发呆。几个月下来,对这里的一切都没有了新鲜感,再有一个多月,种子收获后,又是该回去的时候了。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在渐渐生成。

育种队规定不准到女联络员家里去串门,加之没有其它什么文化生活,而附近就半坡公社的那么一个小集镇,实在没有什么玩头,日子过得很无聊。特别是到了晚上,无事可干,除了想入非非,其它又能做些什么呢?

许多人总是觉得,漫长的夜晚很无聊。

马林西呢,业余时间倒是很充实。他有两个爱好,一是吹笛子,二是喜欢看书。

吹笛子是高中毕业以后回乡务农那阵子学的。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地处沿海从未有过地震史的河东地区也闹起了地震。不知哪里来的小道消息,说是近期河东有地震。一度时间里,人们谈震色变。每到夜里睡觉,无不提心吊胆。

为了预防地震,大家也是想尽了土办法。

马林西有喜欢动手的习惯,他以医用的针筒和针头,做成过农用的超低量喷雾器。修过各种各样的旧式铜锁和各种弹子锁。在初中读书时,将磁铁、线圈、铅丝装在百雀铃护肤霜的盒子里,甚至火柴盒里,挂在广播线上收听广播。高中时,按物理书上说的电路图,装过收音机。因而,马林西根据地震时地面晃动的实际,用一根很长的头发丝做成了地震报警器。

更有趣的是,他将家里的铜面盆放在半掩着的门头上,保持好平衡,只要有一点点震动,面盆就会从门头掉落。

马林西家堂屋地面铺的是小青砖,从门头掉落的铜盆发出的声音比敲锣声还要响,夜深人静之时,睡得再死的人也会被惊醒。

太灵敏的报警装置不一定全是好事儿。

马林西家里养有一只大花猫,一天夜里不知怎么就撞着了虚掩的门,铜盆从门头掉在砖头地上,吓得一家人屁滚尿流地跑到外面场上。半天没有动静,才发现同样受到惊吓的花猫警惕地看着逃到外面的主人们。

时值盛夏,为了更安全,一家人学着左邻右舍的样子,干脆在外面打谷场上用芦柴箔子搭了个防震棚。

睡在防震棚里安全固然是没有问题了,但围合在玉米地中间的防震棚里比蒸笼还要热,上半夜根本没办法睡。

没法睡,又没有电灯能看书,马林西想到了学笛子。

家在农村的马林西,没有办法到城里去买笛子,于是就想到用竹竿自己做。在当时,符合做竹笛的材料实在是太难找了,它最起码的要求是竹节要足够长,足够粗,足够圆,质地足够脆。

但要找到这样的材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了。

经过几天的寻找,最后他发现奶奶-房间里挂蚊帐的那根竹竿非常适合。非常适合,不等于非常可用啊。父母常年不在家,马林西一直在奶奶身边生活。奶奶虽然疼爱他,但奶奶也有神一样的威严。想要用帐竹竿做那个不成用的笛子,显然是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思来想去,马林西最终还是决定用帐竹竿。

在奶奶那天去姑姑家出人情那天,马林西壮着胆子下了手,偷偷将支撑蚊帐里面的帐竹竿抽出来截下一段,然后用一截小木棍穿进去替代,再把蚊帐复原。

拿着这截竹子,马林西找到铁哥们大群子帮忙。他老爸是远近闻名的木匠,趁老爸不在家的当儿,用专门给木料打洞的牵钻在那截竹筒上打了几个洞。打洞的位置,马林西根据自己的感觉事先做好了标记。洞-眼打好后,又把两头锯整齐,然后爬到大队部门口的水泥渡槽上,把头尾磨得平滑。回家用粗糙的铁棒将笛孔里外仔细打磨光滑,贴上芦苇内衣,就是真正的竹笛了。

竹笛虽是做成了,但吹出来的声音,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听。

好在马林西初识简谱,反正也没有听众,纯粹是为了夜里打发时间,一有时间就练着吹,几个月下来,也能吹成曲了。因为他是用文-革老歌练习,邻居们居然能从他吹的阴阳怪调中听出来是《东方红》。

这种肯定,使他自学竹笛一发而不可收,一有空就吹曲练习。

地震警报解除以后,马林西后来去城里办事,从县百货公司买了一支竹笛。加上那几年在大队里带文艺宣传队有露手的机会,也就真的能把笛子吹出调儿了,后来还给宣传队正儿八经地做过伴奏。

这次来海南,马林西理所当然把竹笛带上了。每天晚饭后,《赤脚医生向阳花》《红星照我去战斗》《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整个儿吹过一遍之后,再吹也就没有了兴致。


状态提示:第20章第1节 蚊帐竹竿制笛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