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从李非家赶回公社广播站,刚要进门,突然传来“姐姐”的叫声。原来是妹妹琴美来了,这位从来也不曾私自来找过姐姐的“不速之客”的出现,着实把琴音吓了一跳。农村人很少出门,尤其是妹妹这种人,更少出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找到广播站来,琴音还以为家里出什么事让妹妹起来通知呢。问了琴美,才知道她是因为受不了家里天天吵吵闹闹的气氛,跑来了。
“你怎么知道我工作的地方?”琴音问道。琴美没有回答,只是用手指指了一下远处。琴音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是林前。林前正扶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朝她姐妹俩笑。琴美说,本来是要去赶集的,路上遇见林前了,林前要送她回家,她不肯回,便被送到这里来了。
琴音远远地朝林前笑了笑,然后便带着琴美进广播站的屋子里了。林前骑着自行车离去。
进了屋子,琴音便向琴美问起家里的情况。琴美愤愤不平地说:“看到妈妈拥有缝纫机后那个高兴劲,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啊,为什么奶奶、爸爸和哥哥都不喜欢家里有缝纫机呢?”
“也许是因为家里穷,大家都不想花钱在大件物品上吧。”琴音应道。
姐妹俩谈着谈着,便一起回想起妈妈和她们姐妹的一段往事:
那年,姐妹俩都还是孩子,琴母跟着村里的人到几公里外的深山打柴,习惯带上三个蕃薯,用纸盒子装着,准备做午餐。临行时,刚好被琴音、琴妈妈要到深山打柴,便要跟着一起去,妈妈不许,姐妹俩偷偷地跟着琴母。到了深山处,琴母发现了跟来的琴音、琴美俩小孩,无奈,便让他们在山下等,自己在山上干活打柴。
中午,琴母虽然饿了,但想到两个跟来的小孩,便不舍得吃那三个蕃薯,向着山下喊:“你俩等着,我送蕃薯给你们吃。”其实,山村的小孩子早就知道了大人们路远带少量午餐的做法。姐妹俩懂事,担心饿着妈妈,便窃窃私语起来:“妈妈干重活,我们俩没干活,还是让妈妈吃吧,免得没吃东西没力气干活。”抬头一看,妈妈正在摸索着下山,琴音机灵,与妹妹使了个眼色,便向着山上喊:“妈妈,别下来了,我和妹妹回去了!”然后隐藏在路边的灌木丛中。
琴母想说路途太远,怕迷路,别回去。话还没说,只见两个小孩子往来时的路子跑去,不见了身影。便也在山上的大树下,吃蕃薯,送泉水。山里人能吃,女人也不例外,三个蕃薯一阵子功夫便吃了个精光。但在此时,琴母却突然发现,原来两个小孩都没有走,都还在,而午餐已经被自己吃光了,不禁心疼起两个小孩来,忍不住哭,不停地抹眼泪。
琴音和琴美姐妹远远望见妈妈抹眼泪,自然明白,那是妈妈是对自己的爱和担心。琴音说:“真的很饿呀,我都饿晃荡着了。”琴美天真地应道:“爸爸说,能忍饥挨饿才才有出息。”
傍晚回到家,母女三人都已经饥肠辘辘的。闻到琴奶奶给他们煮的稀粥香味,脸上都露出了笑意。吃饭的时候,讲起白天发生的事,琴奶奶笑着说:“你们现在生活算好的了,饿一两天也不会有事。”接着,又说起解放前抗日战争年代,那时,真的是到处都没有粮食,家里没有,家外也没有,到处都是饥饿,许多人将地下能挖的,路边能采的,山上能吃的,虫子、蚯蚓、树皮、野草,能吃的都给吃光了,后来真是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活活饿死人是经常的事。
也许是听奶奶的话听得入心入耳了,也许是白天三个蕃薯的事情让琴音刻骨铭心了,夜里竟然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不知哪来的很多白米,提一桶给奶奶,一桶给妈妈,还有很多桶,想送给贫穷饥饿中的人……
琴音、琴:“姐姐,我想赶集,去吃个面条。”琴音说:“好啊!我有钱,我请你。”
姐妹俩走出广播站,往公社的集市赶去。虽然快到中午,但是路上依然很多赶集的人。他们大多是从四面八方的农村来赶集的人,大多数人在赶集的时候都会换上一件看起来比较像样的衣服,走路而来,来到集市的时候也快到中午了。也有一部分人是骑自行车的,铃声响处,往往是自行车飘忽而过的威风。
见到这样的情景,琴音、琴美才想起,这天恰好是公社集市的墟日。所谓墟日,就是公社的几个集市轮流开市,农历每月上、中、下旬分三轮,逢一四七日为公社集市开市的墟日。
姐妹俩到了集市,被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迷住了。这一边,是卖竹子编织的箩筐、簸箕、竹椅、竹笼的,一些买家仔细地看货,谈价钱。这一边,是卖铁器的,各种杯子、铲子、锅、锄头、镰刀,应有尽有。那一边还有卖杂货百货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各式各样的杂用的东西,几乎占领了市场的一角。逢墟日,人山人海的。
离开了摆摊做买卖的区域,再往前的亭子,有面馆,猪肉档,卖盐、糖等食品的地方。林前也是在那里营业的。琴音为了避免与林前见面,便提出带琴美去吃面条,琴美高兴地答应了。
琴音领着妹妹,来到了之前王志带她来过的面馆,因为恰逢墟日,所以面馆里人挤人的,比平时热闹多了。但面馆里肉香的味道,面条的香味,汤水的香气,都让平时依靠稀粥度日的姐妹俩垂涎欲滴。姐妹俩好不容易等到有人吃饱离开,挑选了靠里的位置,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