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某处军营。
清晨,各营军士正在早训,在军营不远处开辟出了一片校场,场中人头攒动,喊杀声阵阵。
火头营开始埋锅造饭,中军营中萦绕着木料燃烧的焦香。
中军大帐,一名斥候快步走了进来,“大帅,有京城来的军报。”
大帅坐在帐中炭火旁正在暖手,闻言坐直了身子,伸手接过军报。
“两份军报?”大帅眉头一皱,以往每或十日便会有京城军报发来,上面有各地军中练兵剿匪及一些政事。
大帅最喜欢看的是每次军报上都有皇帝绘制的各种练兵器械,以及在豹房大校场演练的阵型。
“回大帅,来的使者到了辕门便回了,”斥候抱拳说道,“使者并没有说为何是两份军报。”
大帅应了一声,“下去吧。”
斥候再次行礼,便要往外走。
“通知各营主将,朝食过后来大帐议事。”大帅吩咐道。
“是。”斥候行礼。
大帅从书案上拿起一枚苹果,扔给斥候,语气平静而亲切,“臭小子,昨天是不是偷我一个果子?”
斥候笑了笑,将苹果放到随身袋中,“回大帅,昨天不是我。”
大帅沉吟了一下,“不是你,就是那柳壮,昨日在我帐中逗留半个时辰,真是家贼难防。”
“大帅,若无吩咐,我去了。”斥候说道。
大帅摆摆手,“去罢,果子烤着吃舒服,天凉。”
“孩儿记住了。”斥候行礼离去。
帐中炭火烧的挺旺,大帅紧了紧披风,打开了第一封军报。
“玉卿,京中天冷,料想辽东更甚,朕与卿经年未见,衣否?饭否?”大帅喃喃念道,一双虎目早已噙泪。
这是皇帝借军报给黄素写的信。
“陛下,还是这么重情重义。”大帅黄素又读了两遍,这才小心地将书信重新装好,放入怀中。
伸手抹了把脸,拆开真正的军报细细读了起来。
军报中按常例记录了各地军情。在最后两页中,有内阁附上的赈灾情况,并要求各军中主将,除日常防务外,应与当地衙署通力合作,搜救城郊庄户,清理要道,护送赈灾粮草及商旅。
总之就是将此次雪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看来今日升帐便要着重安排这件事了,黄素面带苦笑,军中宿营野外,大雪降临压塌了不少军帐,以至于柴火潮湿,军中有不少军士染了风寒。
“日子都不好过啊。”黄素叹了一声,紧了紧裹在身上的披风,“总之,军比民强,先安民吧。本地衙署应该接到朝廷旨意了,不久便会派人来商议救灾事宜。”
黄素伸手用火钳拨着火盆,炭火映红了他坚毅的面庞。
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凉了,黄素深知这北方只要是气温比去年低上一丁点,便会冻死不少人。
天凉的越来越早了,天暖的也越来越晚。
“苏二!”黄素叫了声。
帐前亲兵队长苏二走了进来,一张不显年纪的圆脸,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其实已经四十岁了。他身材壮硕,带进来一阵寒风。
上前一咧嘴,“大帅!唤某何事?”
“坐。”黄素一指旁边的马扎。
“谢大帅。”苏二谢过之后便坐了下来,看着黄素的脸。
“收到外面哨点的消息了吗?”黄素看着红彤彤的炭火,开口问道。
“还没,哨骑出去了两波,各两百骑。”
黄素沉吟了一下,“你现在快马去营中溜一圈,查看各营火堆燃烧情况。”
苏二虽然不懂大帅想的是什么,当下领命,骑上快马绕着五营跑了一圈。
各营军士自己捡拾柴火在营帐前烧着水,或是煮着些野菜。
营中就是这样,火头营虽然主管做饭,难免有些将士大肚皮吃不饱,这些人便自行烧水煮点东西吃。
多数军士都在校场晨练,有些老弱在看着火堆。
“这是野蘑菇,这种带花的不能吃,有剧毒。”一个老兵给旁边的人讲着蘑菇的分类,哪种能吃,哪种伞盖有毒但是伞柱能吃。
苏二转了一圈,各营的火堆都是烟气较大,不好燃烧。
最后他去各营火头营转了一圈,火头营的柴火还好一些,饭食也都做的差不多了。
“哎,”一人叫住了苏二,“苏大哥。”
苏二回头一看,是自己带来的一个同乡,本来是个秀才,不知什么事让他下定决心要来从军。
结果他体质太弱,军中的训练他上不了,大帅便让他来火头营先锻炼锻炼。
“怎么了,李秀才?”苏二跳下马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嗯,比刚来的时候壮了很多啊。”
李秀才笑了笑,“天天生火打水也锻炼人呐。你来火头营不是只为了看我们做饭吧?”
“大帅让我转一圈,看看各营柴火燃烧的情况。”苏二很痛快地说出大帅的主意,“你是个读书人,你能猜到大帅的意思吗?”
“呵呵,”李秀才一伸手,“坐下说。”
两人坐在木墩上面,李秀才开口说道:“既然大帅是关心柴火的燃烧情况,应该是在判断建州卫的动向。”
苏二来了兴趣,“细说说。”
“天降大雪,江北被江南雪厚,江南既然柴木潮湿,江北也好不到哪里去。”李秀才说话慢吞吞的,一点不着急的模样,“你想,辽东这一带的城池州县都受到了影响。建州女贞应该受灾更大。”
“嗯。”苏二点点头,确实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