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缥缈风烟录>第四百一十二章 求同存异君子国

柴荣之意格外明显,其代指的便是当今天下节度使各自分权,稍有机会便进行自立之事,朝廷本身失去了集权之力。

李唐王朝虽然亡了,但这节度使的制度却直至今日依旧在被后来的朝廷或者分裂出的国家所沿用。

说到此处,柴荣摇了摇头,道:“如是新的朝廷无法解决这旧的制度问题,就一定要面临国家分崩离析,而无法真正形成统一之局。”

赵弘殷缓缓点头,道:“此番治国之见解,当世能够说出者寥寥无几,你果然对这天下大势见解独到,十分不错。”

柴荣未想到竟然会得到赵弘殷这种人的夸赞,顿时心中有些激动。

赵九重道:“那是自然,柴大哥的见识绝对非凡。”

赵普道:“所以,按照赵某之见,这天下各地节度使之制应该进行取消,令各地方的兵权削弱,然后,主要大力推行儒道,儒学,令天下之人明理,从武转文,以开民智。民智开启了,内乱便也就平息了。而朝廷本身,要牢牢的将权力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分权出去,如此,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稳定的国家。”

赵弘殷听着赵普的话,微微挑眉,转头看向了赵九重,道:“他们二人都对天下有些见解,你呢?”

赵九重眨了眨眼睛,道:“柴大哥所言有道理,赵大哥所言也有道理。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唐制必须要推翻,改革,朝廷的确应该拿回最大的权力,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分权出去。”

赵普疑惑的看着赵九重。

赵九重道:“一个国家不应只考虑内部之稳定,这朝廷集中了权力,其他地方失去了权力,大力推行文治,虽然国家内部稳定,但却无法抵御外敌强权,所以,必须还是要进行分权,只不过,分出权力的时机非常之重要。汉唐的制度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不能不说,汉唐御外的本事十分之强,按照我说,这文当然要,武也不能丢了。”

赵普道:“赵兄此言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未等赵九重说完,赵普却已经再次开口:“这分权出去了,终究还是会导致各地节度使有机会起事,他们起事的话,国土还是会分裂,这样绝对不行,朝廷集中了所有的权力,想要御外,便由朝廷动用兵马进行御敌就好,不需要各地分权来管控,各地可以掌权,但不能逾越朝廷,任何事情,必须要等到朝廷同意才能进行决策,私自决策绝对不可。”

赵弘殷微微一笑,看着赵九重。

赵九重连忙道:“这怎么能行,地方如果不能得到权力,如果遇到突发紧急的事件,需要再远方想尽办法通知朝廷,等通知完朝廷,估计边陲都叫人给打下来了。”

赵普道:“非也,有理走遍天下。儒道推行,人人读书,人人明理,这突然间有人攻伐,地方之军以防御为主,同时不应先进行打仗,而是先要进行谈判,商讨与敌人讲道理,敌者明事理,战乱自然不会发生,这天下也就太平。如果敌人不明事理,那时候再打也不迟。毕竟虽然朝廷集中权力,但地方同样也有御敌之力,自保怎么会做不到呢?”

柴荣听着赵普的话,思量道:“事情恐怕的确不尽如此,地方还是需要分权,但需要加强管制才行,必须要由朝廷了解和洞察,而将地方牢牢掌握把控在手中,这方面九重兄弟说的更有道理,单纯考虑文治或许能够形成一方稳定之国,但却未必能够很好地抵御外敌,更不好形成汉唐之世。”

赵普连忙道:“各地方之所以会起事造反,纷纷自立,主要是人心不古。想想昔年唐汉之时,有多少掌权之军忠诚忠心,主要是因为他们明白事理,现如今天下礼乐崩坏,人们心中的恶暴露出来,当然便会促使野心诞生,这野心促使了国土分裂,是因为不明事理。儒道推行,能够令地方之军了解国家之重要,人们的野心会被减轻,这内乱也就不会存在,大家都知道一个统一,稳定之国是最为重要,便能够主动地听朝廷之令,更易诞生忠良。他们恐怕也会希望,有一个朝廷能够监督监管,至于权力,他们反而不愿意主动掌握了。”

赵九重摇头:“此番话当然有道理,只不过,万一朝廷本身软弱,就如同今日之石重贵这般,又该如何呢?难道打不过,讲道理,然后割让国土么?”

赵普连忙道:“那是因为朝廷本身不明事理的原因,所以才需要儒道开智,朝廷本身也需要做君子,君子之国,人人君子,君子怎会软弱?这就也需要忠良之臣,对朝廷进行积极影响,即便国主软弱,但君子朝臣也绝不会软弱。”

柴荣道:“这君子之国会否有些过于理想化,这世上怎会人人君子,人人明白事理呢?这世上可是有许多人,明明懂得儒道,也明白事理,但却依然处事不为君子。”

赵普道:“少数需要倾向于多数,不需要人人尽是君子,只要君子之数多于非君子之人,天下自然仍是君子。”

赵九重道:“做君子太憋屈了,我不是说做君子不好,而是君子总是教条了一些。说起来,如果必要的时候,难道就因为做君子而不扩张国土,不去主动出击外敌了吗?国家稳定后,还要主动更进一步,提前主动消除敌患,以免留下后患才行。”

赵普连忙道:“这消除敌患,不一定只有武伐,文攻也是可以的,主要也与中原有关,如果中原人人习文,人人明白事理,在边关与潜在之敌交流之中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二章 求同存异君子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