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天下快快请说。.”

曹操闻言更是惊讶不已,之前武安邦已经针对洛阳局势,从正反两面提出三个意见,居然还有一个更好的意见?

“孟德,刚才经过你我探讨,你应该明白此时的洛阳城,如果大臣、世家们不能一鼓作气的话,那么必然将陷入死局,慢慢走向失败。”

“所以,何不跳出棋盘?”

武安邦之前提出的三个建议,其实都很难改变洛阳城的局势,毕竟董卓那边也有高人指挥,并不会坐以待毙。

“跳出棋局,这……”

曹操听后突然脑中灵感一闪,但却没有抓住,一时顿在那里。

“是啊,孟德你看当今天子和朝廷在洛阳城,所以董卓和你我相距洛阳城与之争锋,但实际上洛阳所在的司隶地区也不过上千万人口,而大汉可是在籍有两、三亿人口。”

“倘若洛阳城的局势无法挽回,孟德,你和袁绍、袁术等豪杰离开洛阳城分散到天下各个地区,若董卓倒施逆行,到时候孟德也可以再兴兵勤王,我估计不出一年尔等即可以集结百万大军,反攻入洛阳城,以清君侧。”

武安邦把历史上一年后诸侯讨董的局势简单的说了出来,听得曹操两眼发亮,是啊,相比于一个小小的洛阳城来说,天下之大,人口、资源等数十倍于洛阳,再说了,即便世家们赶走了董卓,估计接下来也是世家间相互清算,还不如到地方、边关逍遥自在。.

“不愧是曹孟德。”

不过曹操只是琢磨了一会,脸色就平静下来,武安邦见状在心中感叹道,看来曹操已经发现了这个看似很美好很正确的计策上存在的漏洞。

“天下休得再言,差点误我。”

“操自少年时,就立志报效国家,忠君为国,或为一郡守,好作政教,教化百姓,或为一校尉,讨贼立功,开拓疆土。”

“今天子年幼,十常侍虽除,董卓等贼又来,值此之际,操断然不会离开洛阳,定会和董卓斗争到底。”

“即为了天下苍生,也为了曹少年之志。”

果然曹操沉默了一会,对着武安邦慷慨激昂的说道,感情激发之处,令武安邦也为之动容。

“孟德的志向让我羞愧不已。”

此时房间里,只有曹操武安邦两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并不用担心被其他人知道,所以武安邦毫不做作对着曹操拜服道,也算是对历史上的曹操一种尊敬。

不过从曹操并没有太多怒气的言语中,武安邦也明白曹操其实已经对局势掌握不亚于拥有历史经验的自己了,简单的说曹操在这场洛阳风云中,最起码可以进退自如,这些历史名人就是这么厉害。

武安邦经过层层分析洛阳城局势和历史走向得出的一些建议,其实看历史上的名人,在董卓执政时期,谁又不是这样做的?不说曹操、袁绍、袁术等人,即便孔融也是和董卓争吵以后,赚了大量名声然后被董卓下派到北海,不过孔融自己不争气,错失了收服青州兵的机会。

话说回来,能在洛阳城局势还在僵持之时,武安邦就说出了未来几个月的局势,这让曹操惊讶不已,自己也只是勉强感觉到董卓表面处于劣势而已,远不如武安邦这么透彻。

不过武安邦也明白曹操毕竟自己只是刚认识,友善关系而已,不会真正的向自己叙述真心话,即便是曹操晚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更是体现了一代枭雄风范。

其实曹操的内心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大义凛然,谁也不知道,但是曹操必然是明白了其中的一切,但从另一方面说,曹操如今刚在世家圈子站稳脚跟,还远不够让世家跟随自己,而留下来和董卓正面对抗,正是曹操向世家圈子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及不同于其他诸侯的地方。

就好像一年后,诸侯讨董,不入洛阳城,只有曹操独自追击董卓一样,虽然全军覆没,却赢得了天下有识之士的赏识,不少大才在离开袁绍这个世家首领之后,下一站就是前往兖州拜见曹操就说明曹操的功夫没有白费。

不过,好像吕布也是如此……

但总的来说,相对于前两个和董卓麾下边军硬肛的建议,逃离洛阳城算是直接把蛋糕拱手相让,会让所有世家背负比投效董卓还要惨的骂名,投效董卓还可以美化为伺候皇帝,不忍足弃,而且日后再反叛也能洗白,至于直接逃跑,抛弃皇帝和皇城的罪名可不是谁都能受得住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符合历史走向的计策在武安邦心里只排在下策的原因,虽然符合历史走向,但那是世家没有竞争过董卓不得以之下选择的外逃洛阳城,而不是此时的局势,世家还有不少希望的情况下,世家最佳的选择。

想想历史上被西凉军阀董卓、李傕、郭汜囚禁的大臣们没机会逃跑么?显然不是,而是那些天子身边的大臣们在两害之下选其轻,宁愿战死、饿死、累死,有希望留名青史,也不愿背负背君之臣的骂名,遗臭万年,这也是古今思想的差别之处。

不过好在由武安邦之前投靠董卓这个下策的衬托,所以这个有不少弊端的计策反而显得确实可以称之为上上之策,因为他是万全之策,可以在洛阳城世家走投无路之时,给世家们找出一条反败为胜的方法。

而且换另一种思路,这其实就是太祖的失地存人,以空间换时间的高级战术变种,把洛阳这个大蛋糕给董卓消化,世家子们去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相比之下,


状态提示:317明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