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统计大明>第三百六十七章各逞手段

如果建奴开始稳步推进,那么孔明的这些小聪明就用不上了,高丽人在一线的义州城仅仅部署了不到三万人。

而三万人中还要留下至少一万人负责守城,剩下的一万多人面对等待渡河的建奴七万大军。

防守三天并不是看不起他们,反而是高看他们了,要是没有猛火油的出现,当初多尔衮又不想这么多,一股脑的渡河,那么建奴也许损失一两千人就过去了。

或者稳步推进,积攒足够的渡河工具再渡河,损失可能更小,以高丽人的士气,只要建奴登岸,那基本上就赢定了。

偏偏多尔衮想稳,鳌拜想要急进,两人又各干各的,高丽人又购买了大明的猛火油,多重作用之下,多尔衮才吃了这么大的亏。

第三天,建奴依旧没有渡河,而是继续积累物资,高丽人有点坐不住了。

很显然敌人安静的时间越久,那么接下来的进攻就越猛烈。义州太守崔明浩认为既然高丽王要求的守河三天已经达成,那么就不应该冒险。

应该把所有的兵力撤回到义州城里,准备守城战,如果再待在河边,万一建奴渡河成功,那么这些士兵可能连撤回的机会都没有。

这无异于损耗的是守城兵力,对于他来说,只要守住城池十日,那么他就对得起大王,然后就能跑了。

李再田确不这么想,他知道大明总督的命令,知道高丽上下为了给后方争取收割粮食的时间付出的努力。

他知道只要自己多坚持一日,那么后面就能多一日收割粮食的时间,几万几十万人可能就能活命。

相比于几十上百万人的活命机会,他们这一万多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就算撤退,也要在打一波再撤!

第四天多尔衮终于准备好,经过三天的努力,汉军旗搜到两百多条船,加上扎好的三百多个木筏,这一次至少能把三千人运到对岸!

而便桥也修过了河中央,只要他们登录对岸,那么两边一起修桥,最多一天半桥就成了。

也就是第一批渡河的军队即使不能第一时间攻下义州,那么第七天攻城火炮一定能运到城下。

而高丽人这边,李再田作为全军统帅,誓死要跟建奴刚一波!崔明浩根本就劝不动。

李再田接受了孔明的建议,这一战依旧用火攻!用火烧掉敌船,用火烧掉对方的便桥,猛火油加上硫磺火药等易燃物,干草硫磺菜油等泼在船上。

既然敌人打算一鼓作气渡河,那么他也一鼓作气把火用到极致!

多尔衮为了防止高丽人再火攻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船上多备撑杆,要是地方派火船接近,能躲就躲,躲不过就用撑杆撑开。

为了防止对方再用猛火油烧江,上游也派出战船安排了善射的弓箭手,备上火箭,一旦发现火船或者运送猛火油的船就立刻引燃。

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对方破坏便桥,在便桥上游侧打下暗桩挂上铁链,只要敌船接近便桥,就会被暗桩或者铁链堵住,靠近不了便桥。

第五日一早多尔衮吃过早饭就开始了进攻,高丽人这边也开始准备,首先多尔衮派出船只前出上游十里,巡视江面防止对方火船突袭,之后所有船只木筏下水。

战争一开始多尔衮就使出了全力,打算一鼓作气攻到对岸。

而高丽人这边见建奴派出船只,他们也迅速把床弩放置到河岸一线,一副要用床弩对付建奴船只的样子。

多尔衮看到高丽人抬出床弩而不是投石机,他心就放下了大半,床弩比起投石机在精准上确实优秀很多。

但是几十架床弩对上几百条船,能起到什么作用?射中了又如何,船又不会被射沉,更何况自己这边还有那么多木筏,床弩还能把木筏射散架了不成?

双方都在耐心等待,多尔衮的船队把箭搭在弓上,只要进入射程就狠狠射击。

不过鸭绿江宽一千多步,而弓箭的射程只有一百多步,所以大家都没有拉弦要等即将接近岸边才能射击。

为了防止成为对方床弩的靶子,士兵尽量把身子放低,躲在盾牌后面。

建奴的船到距离高丽五百步,高丽人这边终于开始行动。床弩装弹,准备射击。

这五十架床弩是大明外贸版,正是这一次陈玄出售给高丽的防御利器,每一架要一千两银子。仅仅比大明自用版本射击距离短三百步!

这种床弩吸收了弩炮的部分特点,改进之后不仅可以射弩箭,还可以放小型的石弹。

石弹可能并不显得它有啥威力,但是要是把石弹换成手雷呢?

要是换成专门为床弩生产的燃烧弹呢!

这次建奴尝到的就是大明专门为床弩设计的猛火油弩箭。

这个灵感并不是出自朱慈烺的金手指,而是大明工匠自己的发明,原型就是神火飞鸦和火龙出水。

神火飞鸦和火龙出水制造麻烦,而且方向不好控制,而且效果也一般。

工匠们看到床弩发射手雷之后,就想到了改进火箭,用床弩发射的主意。

通过实验,工匠们发明了用竹筒在内部装满火油,头部装上钢制针形箭头,身上绑上燃烧的布条的特殊弩箭。

发射的时候点燃布条,弩箭飞向目标,箭头撞开敌方目标防御,竹筒碎裂,火油一股脑的洒在目标周围,然后布条点燃火油。

效果非常优秀,一射就是一个大火炬,特别是水战对付敌船还有对付攻城武器有奇效。

而且这个东西能破建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七章各逞手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