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点,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起笔,再顺势向左下方边转笔边按笔,转笔或折笔后回锋收笔。
长横,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右下方顿笔,提笔转锋蓄势向右铺毫力行,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提笔回锋收笔。
悬针竖,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右下方顿笔,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行笔至三分之二处力量逐渐减小,末端处呈针尖状,力至笔端。
斜撇,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右下方顿笔,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中锋行笔。
斜捺,自左上方逆锋起笔,折笔向右轻顿后,转锋向右下方行笔,行笔过程中力量逐渐增大,至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捺画要一波三折。”
钟天皓所继承的是颜清臣的传承,这种书法,是中锋用笔的典范,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
自从钟天皓辞官之后,他便每天修习书法,从依赖永字八法,再将其遗忘,练习最简单的一笔一划。
他对于书法的痴迷程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因为钟天皓能够清楚的感受到,颜清臣已在加快衰老,恐怕时日无多,对于这种情况,钟天皓也无力回天,故而他只能尽力在颜清臣长眠之前,完成对方的夙愿。
自从太子登基,成为宣皇之后,他便加封钟天皓为太师,虽只是一个虚衔,并无实权,可也代表了大唐至高无上的荣耀。钟天皓也成为了唐国所有文士儒生毕生追求的目标。
而钟天皓早已辞官,对于这些功名利禄毫不在意,在他的眼中,只有书法之道……
一年后,钟天皓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凝练浑厚、纵横跌宕、字体丰腴的地步。
在来到长安,结识颜清臣的这十四年之中,钟天皓在书道之上始终保持热度,从未荒废,在与颜清臣十四年的探讨之下,在这一天,钟天皓终于成功达到书道第四重境,成为颜清臣之后的唐国书法大家!
虽然钟天皓很是低调,并未声张,可他晋升书法大家的消息,还是被府中下人传出,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大唐都知晓了这件事。
而后,朝中权贵纷至沓来,各种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连绵不断。
最后,就连宣皇也亲自到来,祝贺一番之后,这才离去。
对于这些造访者,钟天皓也并未吝啬,他连连提笔,书写了很多幅书法,很是慷慨地每人送了一幅。
在这一片喧闹与奉承之中,此刻钟天皓却并无半分高兴之意。
因为在两桩夙愿都完成之后,颜清臣的执念亦随之消散,他整个人,对于这个世界也没有了留念。
颜清臣的身体,正在慢慢的僵化,他的生机也在慢慢的减少,散发在外的,渐渐成为了浓郁的死气。
他的生命烙印,已接近暗淡,让钟天皓的心起了波澜。
这些细微的变化,凡人也许看不到,可作为一个元婴大圆满的修士,钟天皓却能清晰的感受到……
时间慢慢的流逝,在钟天皓来到长安的第十五年,他脸上的风霜痕迹,渐渐多了起来,他的相貌,也与之前有了变化。
他看起来已然不是青壮年,而是步入中年,脸上渐渐多了一道皱纹,他整个人都变成了一个饱经世故的文士。
这是他刻意为之,是狗蛋的手段,因为在别人的眼中,钟天皓已然三十七岁,毕竟这么多年了,若他的相貌没有丁点变化,那么对于周围这些凡人来说,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一年,颜清臣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
在颜清臣弥留之际,他告诉钟天皓,他的离去,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豁达,他很乐观,走得很安详,很平和,很宁静。
他的夙愿,已经完成,他的一生,足够精彩,对于钟天皓,他很欣慰!
岁月不可返,时光不可逆。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颜清臣的长眠,震动了整个大唐,毕竟这是大唐乃至整个中原大地数个朝代以来最负盛名的书法大家,颜清臣的书法造诣,远远超过了书法四大家的其他三人,也超过了钟天皓。
许多人都来到钟天皓的府邸吊唁,上到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寒门士子。在朝廷闻讯后,也追赠颜清臣为司徒,谥号“文忠”。
钟天皓以弟子之礼,亲自篆刻碑文,厚葬了颜清臣,并按照颜清臣的遗嘱,将其葬在了另外三位书法大家的陵墓旁。
按照颜清臣的说法,他要同三位老友相聚,要继续探讨书法,修习书道。
这一夜,皎洁的明月清澈如水,月影映衬下的万物,皆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安闲,远处的山峦,在此轮山月的映照下,黛眉如画,纯静的月,柔和的光,有诗意的夜。
长安西郊,钟天皓一个人坐在唐国书法四大家的陵墓旁,坐在颜清臣墓碑附近的一棵大树下,他默默地,怔怔地,不说话,就连狗蛋也没有打扰他。
此刻,钟天皓心中涌现出阵阵平和之意,在这一瞬,他有种忘记了自已是个修真者,而是真正的变成了凡人一般!
拿起酒壶,钟天皓喝了一口,往地上倒了四下,又喝了一口,又往地上倒四下,这一刻,他要同颜清臣,同另外三位从未见过面的书法大家同饮。
直至最后,钟天皓也不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