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旅顺,五更天。
这时,天还没亮,金声桓就站在棱堡上,远眺海面。
“都镇!”谢迁出现在他身后。
金声桓闻语转过身来,沉着脸问道:“老谢,北面有动静了吗?”
“盖州的清军南下了,有小股敌军,已经抵达金州卫。”谢迁颔首,担心问道:“督镇,海上还没船过来吗?”
金声桓摇了摇头,遂即微微笑道:“还没有,应该是被西夷拦截了,不过我大乾水师远远强于西夷,用不了多久,等南面的水师赶来,追逐了他们,便会有补给船过来。”
谢迁点了点头,心中依旧有些忧虑,不过却很默契的没有表现出来,“督镇说的是,我们都该对朝廷有信心。”
在半个月前,西荷舰队光顾了旅顺口,还发生了炮战,敌军舰队足有二十艘炮船,前所未有的强大。
旅顺三面环海,是乾军的优势,清军只能从北面进攻,乾军的援兵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从登莱运来,还能运送大军,在清军后方登陆,包抄清军的后路,让旅顺成为一座难以攻下的堡垒。
这都是乾军掌握制海权的前提下,而现在旅顺被敌军从海上封锁,便成了一座孤城,不仅得不到补给,连跑都没有地方跑。
虽说乾朝在旅顺驻扎了一镇兵马,有近三万人的大军,但是面对敌军的包围,以及无法与乾朝取得联系,还是让乾军将士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感到一丝不安。
金声桓早就收到了清军大举调动的消息,判断豪格可能趁着乾军平定西南之前,纠集兵马进攻旅顺。
现在海上补给被断,清军又兵马众多,以旅顺守军的实力,肯定是难以长期坚守。
因此金声桓和旅顺的命运,便要看高欢什么时候发兵来源,以及清军的进攻有多猛烈,他们能做的只剩下坚守了。
金声桓回头又看了眼海上,朝阳从东面升起,远处两艘插着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的武装商船,在炮台射程之外游弋,封锁着旅顺港。
“走!去南关看一看!”金声桓忽然提议道:“能不能守住旅顺,关键就在南关!”
清军从盖州南下,前锋哨骑已经抵达金州卫,便说明清军很快就要发起对旅顺的攻击。
乾军在占据旅顺后,加固和完善了清军修建的炮台,敌军难以从海上直接攻击旅顺,其主力必然从陆路进攻,而这样一来,南关就成为了抵御清军进犯的关键。
金声桓说完,便转身下了棱堡,而谢迁则连忙跟上。
南关。
第一次旅顺会战,清军的伤心之地。
在这里满清伪王孔有德被逼自裁,亲王满达海投降高欢,给了清军巨大的打击,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南关是旅顺的北大门,守住这里清军就无法靠近旅顺,是乾军的必守之地。
金声桓和谢迁骑马来到南关,乾军在这里已经构筑了一道长达十余里,连接渤海和黄海的防线。
因为大炮的出现,城墙的作用其实已经不大,很容易被火炮轰塌,更容易被大炮击中,所以乾军的并没有筑造高大的关墙,而是才用了矮墙加壕沟、铁丝网的防御体系。
这些矮墙表面上不高,其实暗藏玄机,它暴露于地面的墙体很矮,减少被炮弹击中的概率,同时倾斜的墙体在被炮弹击中,因为墙体是个斜面,也容易形成跳弹,把炮弹弹开,减少对墙地的伤害。
另外,当敌军冲过堑壕和拒马、铁丝网组成的障碍,接近矮墙后,还会发现矮墙其实并不矮。
因为矮墙前就是一到宽大的深壕,墙体有大半部分其实藏在地平线下面,成为深壕的一面。
当敌军要攀爬而上时,先得下到深壕内,而站在深壕内向上仰望,矮墙露出地面的部分,加上影藏在地下的部分,其实高达三丈,与城墙无异。
十二月,辽东下着大雪,金声桓和王得仁站在防线上,观察着南关内外。
在防线北面,是大片旷野,临近长墙两里内,所有的树木都被砍伐干净,到远处才有茂密的森林和山丘,阵前是白茫茫一片空旷的区域,确保乾军视线不被遮蔽。
在防线南面,则是村庄和开垦过后被大雪覆盖的麦田,能为旅顺守军提供一部分军粮。
南关将辽东半岛南部一大片区域隔开,形成一个孤岛,乾军占据旅顺后,就在这里进行军屯,以减少对登莱补给的依赖。
“督镇,末将在关前两百步内,布置了三道壕沟,三道铁丝网,并且埋了地雷,挖了陷坑。”谢迁沉声道:“清军要冲到关墙下,必然付出代价。”
金声桓微微颔首,对于南关的防御工事还是比较满意,“现在我们被断了补给,朝廷的援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过来,守住南关,就能保住关南的田地,我们便可获得一些粮食,就能够坚持到朝廷大举来援。”
这时两人正观察着南关附近的情况,一队乾军斥候,从远处疾驰而来,他们沿着标记的通道,进入南关,然后匆匆前来禀报。
“启禀督镇,大股清军抵达金州卫!”斥候单膝跪地,“卑职等人向北探查,发现敌军浩浩荡荡,足有数万之众!”
谢迁道:“督镇,估计是盖州的清军到了。”
金声桓沉声问道:“看见打谁的旗号没有?”
斥候道:“卑职等人在远处观察,有满洲两蓝旗和两黄旗,还有大批汉旗军,另外还有……”
“还有什么?”金声桓追问道。
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