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镇军将军>第一百四十二章 雪战(一)

在库伦,伊万诺夫上校快抓狂了。

最近一个月内,东面车臣汗的大军连续出动了两次,而每次库伦接到消息后都是严阵以待,可每次都没有等来蒙古的军队,他们就半道折返了。这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打法,令伊万诺夫上校头发都掉了不少,那光秃秃的头顶颇有些,风吹鸡蛋壳的感觉。

其实这都是因为外蒙古实在是太大了,入蒙的苏俄军队那有限的兵力显得十分的捉襟见肘。所以伊万诺夫上校才会这么的坐立不安!

目前入蒙俄军的作战指令是西征,中路主力由苏俄骑兵第5师师长皮萨列夫指挥骑兵第5师,步兵第35师第103旅和蒙古各骑兵团,以及左翼斯列坚斯克骑兵第2旅的目标是先消灭库伦以西至唐努乌梁海的蒙古反抗势力,再回头收拾东面的蒙古大部落,车臣部!

而原本应该驻守库伦等地的右翼部队现在却是人心惶惶,右翼原本是由步兵第105旅附骑兵第35团,以及人民党军的谢京金骑兵游击支队和乔巴山骑兵支队组成。

但为了西征消灭蒙古反抗势力,就把战力不错又熟悉地形的谢京金骑兵游击支队和乔巴山骑兵支队给抽调到了中路,将中路的两支在之前战斗中损失较大的蒙古骑兵团调到了右翼,就地征召新兵行进补充休整。

可做为先锋南下的骑兵第35团和两支蒙古人民党军在数月之前,突然悄无声息的失踪了。

这个乐子可开大了,迷路了?还的被歼灭了?都是大问题,那可是几千人的队伍啊!

步兵第105旅伊万诺夫上校左等右等,又可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但如果说有大股敌人袭击了他们的话,那这大股的敌人肯定是不会放弃外蒙古的中心,库伦的。可苦等了一个多月却是没有半点消息,苦思冥想下伊万诺夫上校只能硬着头皮打报告给自己的老上司,步兵第35师师长涅伊曼。

涅伊曼一听也麻爪了,这事可大可小,但大军都到乌里雅苏台了,不说那些山川河流,就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都超过了千里,挥军回援是肯定来不及了,只能火速将此事上报第5集团军司令马季亚谢维奇,同时申请让步兵第35师部队留在俄蒙边境附近的步兵104旅迅速南下支援步兵第105旅。

向上面打报告的时候,涅伊曼也给步兵第105旅伊万诺夫上校下了死命令,哪里都能丢,库伦不能丢,以防御为主,不管是哪股势力前来进攻都不许出城,依城而守等待国内的援兵。

至于边境附近的买卖城,涅伊曼根本就没去考虑有人会进攻那里,只要保住库伦,就是保住了此次入蒙的最大功劳!

涅伊曼现在最担心的是库伦东面的车臣部,据闻这个部落最近几个月可是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涅伊曼的计划是不错,可是外蒙军团的大军根本不按套路来。

第一次,外蒙军团的大军都走到半路了又折返回去杀了个车臣汗内部的亲库伦份子一个措手不及,几乎全部被擒。

结果在库伦城的伊万诺夫上校就是漫长的等待,但没等待外蒙的大军,等来了暴风雪以及两路冒雪而来的步兵旅,中路主力的步兵第35师第103旅和留在俄蒙边境附近的步兵104旅。

第103旅本来就是负责西征途中的粮草辎重,远远的坠在西征大军的后面算是离库伦最近的一支成编制的正规军了,所以第一时间就被第5集团军司令马季亚谢维奇给调了过来。如果库伦丢了,这支部队也是全军覆没的面孔!

而当援军到达的好消息传遍了库伦城时,车臣汗部的内应又用猎鹰发来了第三次大军出城的消息,大雪连天,根本无法判断他们的攻击目标,只能下令所有控制地区全部戒严,各部不得擅动。

可是坐等了几天后,一直没有反应,就派出了侦骑,但是一向无往而不利的侦骑也没有报来什么有用的信息。

更可气的是从一周前开始,就有侦骑出城后不但没有任何情况报来,还和城中失去了联络。

然后越来越多的侦骑失踪了,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十支队伍了。整整一个百人队了,而且还都是最精锐的。漫天的大雪把一切的痕迹都掩盖了,在茫茫的外蒙大漠找个十几人的小分队还真是大海捞针。

伊万诺夫上校相信他们都已经遭遇了不测。

可是即使派出一个团出城去搜查,也会遭到袭击,挨几下黑枪,若是下令追击,等追击的队伍一被拉散了,又遭到了伏击。

这样的搜查,可谓是非常辛苦。

在徒劳无功的追击了三四次后,第105旅内部开会统一了意见,选择了听从上面的意见不管敌人怎么样,就是闭门守城,等待来年,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再找车臣汗部算账。

“到时一定要把车臣汗乌尔格全部抢光!”伊万诺夫上校在心中狠狠的想到。

瓦连京男爵、维塔里耶男爵、鲍里斯男爵这几天又被苏俄军队追的鸡飞狗跳。不过现在他们的心情可不是太糟糕,反而担心身后的队伍跟丢了。

这里是乌兰乌德(上乌金斯克)和赤塔之间南部的山林中,三位男爵身后的追兵一部分是苏俄军队,一部分是远东共和国的人民革命军。

远东共和国是在俄共远东局的领导下,1920年4月6日,在后贝加尔州宣布成立的。

是苏俄以共和国的形式在远东发展壮大的力量,虽在建立之初就对外声明它是一个区别于苏维埃政权的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它接受苏俄政府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雪战(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