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天生鬼才郭奉孝>第五十九章:商战(下)(加更!)(还有一更!)

各大世家听说如此高的粮价仍然有人购买时,也是感到奇怪。

而后,他们麾下的各大粮商纷纷表示,店内粮食已经几乎要卖完了,这让这些家主不禁感到诧异,但是毕竟有利可图,于是他们所有人一起凑了三十万石粮食借兖、豫二州投靠他们的商贾,按照店铺规模分配粮食归属,让他们继续卖出。

那些士族控制的商贾本来也挺高兴的,太好了,又可以继续大赚了。

可是接下来,两大商会的举动,让他们不禁想骂娘!

“今日古家商铺考虑到百姓疾苦,决定所有店铺粮价一律降至每石四百钱!为期三日!”

“啊!四百钱!比起昨天的价格已经下降了六成了!”

“看来这古家家主还是有良心啊!”

“是啊,赶紧去买粮食吧!”

张毅听说古家商铺粮食全部降到四百钱一石的时候目瞪口呆。

“家主,怎么办!客人全去古家的店里买粮食了。”

张毅咬了咬牙道“降!我们每石三百八十钱!”

没办法,张毅只能通过降价来争夺客流量,但是他低估了古阳的决心。

古阳再次宣布降价,直接降到了每石两百钱。

“混账!这古阳当真是不为人子!我们也降价!”张毅面目狰狞,他感觉自己上当了,但是没办法,如果不降价,粮食就卖不出去了,他到时候就没办法还钱给那些士族。

这些事情不仅

同时,曹操亲自出面辟谣,表示他将大批军械运往泰山郡只是因为连日阴雨,玄武军的兵器甲胄没有好好保养,所以都被雨水泡烂了,于是只能换新。

随后,因为曹操的辟谣,加上两大商会的出手,粮价一直下降,直到每石一百三十钱,比兖、豫二州最初的粮价还有便宜。

得知了消息的曹操和荀彧终于松了一口气,郭嘉这家伙,居然真的把粮价降下来了。这些日子他提心吊胆的,这下子他们也总算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不过郭嘉的手段还没有结束。

其实从张毅那里买走粮食的,只有一半是百姓,大部分人还是两大商会的人。百姓经过辟谣,加上之前买的高价粮食已经很多了,囤积了足够的粮食,并没有什么购买欲了。

两大商会的人以每石一百三十钱左右的价格买走了士族借给投靠他们的商贾的半数粮食,也就是近十五万石!

随后,郭嘉让两大商会的人,将这批粮食卖给周围徐州、荆州、冀州和扬州的各州郡。

由于之前两大商会疯狂从这些地方购入粮食,导致这些地方的粮价也不断上涨,价格平均为每石两百钱,而这时两大商会将那十五万石粮食砸入这四州的市场,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迅速被百姓抢购一空,但是是不是百姓抢购了他们也不关心了,反正不是兖、豫二州的士族和投靠他们的商贾。

然后他们发现,之前涨价时卖出粮食所得,再加上之前用高价生活必需品坑士族所得,竟然填补了他们之前派人装作百姓购入那些投靠士族的商贾所耗费的钱财。算上他们得到的低价粮食卖往四州所得,竟然还狠狠赚上了一笔!足足有接近六万金!

什么,你们算不清这笔账?

我来给你们算算。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一斤等于十六两。古人一金就是指一斤金子的意思,也就是说一斤等于十六两金子。

汉代一两大约等于现在3125克,一钱大约等于现在是3125克,当然,一两等于十钱。

那十五万石粮食以每石粮食以六十钱的利润卖出,就是九百万钱的利润,除以十,也就是九十万两的利润,再除以十六,也就是五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金子,即五万六千二百五十金,算是接近了六万金了吧。

15000060÷10÷16=56250(斤金)

当然,依照约定,这些赚的钱,全部归郭嘉所有。

不过,这不是说两大商会的商贾富裕到完全不在意这些。

其一:是因为郭嘉有言在先,同时他们一开始都以为至少要亏上不少钱才能复仇,也没料想到郭嘉还能大赚一笔;其二:只要能报仇,这些钱算什么!这些钱可买不来他们的尊严和复仇的快感;其三:这些钱权当做顺水人情了。卖曹操和郭嘉一个人情,对于他们日后经商也有不少好处。

曹操看着郭嘉赚回来的钱,嘴咧得跟荷花似的。

乖乖,半个月的功夫,郭嘉硬生生把这二十万金变成了二十五万金,四分之一的利润啊!这可是本金为二十万金得来的四分之一的利润!

曹操当初开玩笑说要郭嘉两成五的月息是开玩笑,他本来预想的是郭嘉能还他十五万金就不错了想不到才半个月郭嘉就搞回了五万金,而且其实还有六千多金,郭嘉表示这是他自己劳动所得,并且已经缴纳了曹操要求的利息,和曹操无关,都是郭嘉的财产了。

其实有这五万已经不错了,那些许“蝇头小利”,曹操也懒得和他计较了。然后某位曹姓主公还自诩目光长远、心胸宽广、识人有术、赏赐大方。

而那些投靠了士族的商贾就没有那么舒服了,他们被士族强行变卖了家产来还他们的债,却仍然资不抵债。

不过两大商会的人却在那些商贾落难后,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嘲讽一番,反而是出资资助他们重操旧业,买回了家产,让他们成为了对抗士族的刀。

对于成为那把刀,那些商贾不但没有不情愿,反而是感谢万分,这次的商战也


状态提示:第五十九章:商战(下)(加更!)(还有一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