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最强民兵>第三百八十七章 志愿军入朝

当朝鲜复**第一师,成为首支成建制进入朝鲜境内的朝鲜部队。被特战师将前沿阵地以及后方基地都控制起来的日军驻新义州的部队。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了。

也许是大军行动的声音太吵,待在前沿阵地坑道中的日军官兵,突然觉得这外面呼啸的寒风中,多了一丝让他们睡在坑道里,都觉得有点晃动的声音。熟悉这种晃动的日军老兵跟军官,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大部队行进所产生的震动。

有些醒来了的老兵跟日军军官,看了一眼手表上的时间。发现此时离天亮还有一个来小时,在这种时间里,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部队在他们阵地附近行动才是。

直到他们趴在被窝里,联系那些在外面负责执勤的官兵,却一点反应都没有时。有些警觉的日军军官就知道,自己的阵地上出问题了。

就在他们装好衣服,拿好手枪小心翼翼的钻进帐篷跟坑道时,外面那静悄悄的场景,更让他们觉得浑身冷到了骨子里。意识到阵地上来了敌人的老兵跟军官,开始小心翼翼的准备出去查看一下情况。

可就在他们走出休息的房舍跟坑道后不久,连续的巨响让驻守在新义州前沿阵地的日军,彻底的从睡梦中被惊醒了过来。

正在拼命往阵地上面赶的朝鲜复**官兵,听到前方阵地传来的爆炸以及开始变得密集起来的枪声时,脚下跑动的速度越发加快了许多。

因为在接受到命令的时候,特战师的联络员已经告诉他们,特战师只负责帮他们阻击从后方赶来的日军援军。至于日本人布置在这边境上的部队,则全部交由他们复**负责清剿。

被地雷炸药炸了个晕头转向的日军,在用人命清除完特战师布置的陷阱后,终于意识到自身的危险。他们一边向后方的总部求援的同时,一边开始发动还幸存的日军。往外面突围。

可惜面对特战师几乎人手一支民式突击步枪,加上班用轻重机枪的封锁,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冲出包围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坑道跟房舍前的尸体,一点点的增高增多。直到那些幸存的军官再怎么催促,也没有士兵再坐这种无用的冲锋突围了。

等到第一师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交战阵地时,看着前方日军那尸山血海的景象时,很多根本没有见识到这番血腥场景的朝鲜士兵。也忍不住趴到一旁狂吐了出来,这些士兵的反应让带队的朝鲜军官,也觉得很丢脸。

好在这些防守阻击的特战师官兵。很清楚这是新兵上战场大多都会出现的事情,何况眼前这种场景也确实有点血腥。这些从未见过这种残酷战场的新兵,会有这种反应也实属正党。

朝鲜复**抵达,意味着接下来打‘地老鼠’的战斗,特战师的小分队,很快就将这些任务交给了抵达阵地开始接防的复**手中。面对这种已经到手的胜利,复**第一师的师长在见到王金标的时候,还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看着那些一脸冷漠的特战师官兵离开阻击阵地,接防的朝鲜复**士兵也着实羡慕这些特战师官兵的装备。虽然他们现在的装备。已经比当年他们在朝鲜时要好上数倍。但在华夏经受过一段训练的他们,很清楚这些特战师的装备有多么的诱人。

单单人手一支的民式突击步枪,他们复**只有军部的警卫连才装备。其余全军各主力师,连师长都没有配发这种步枪。这些感受过突击步枪性能之优异的复**军官。最想的就是能装备一支这样的步枪。

可华夏方面,只给他们补充了一个警卫连,为的就是加强他们军部的防御能力。其余的部队,就没有这种优待。更多都是装备日式装备。或者性能相对差一些的华夏国产步枪,性能跟国党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差不多。

等到特战师全师官兵,开始往朝鲜方面渗透时。收到新义州前线阵地,遭到了华夏部队的突袭。前沿阵地已经危在旦夕时,后方的日军指挥官们,也忍不仔叹。这华夏的部队发动的时机,真的太准时了。竟然连春节都不过,毅然发起对他们的全面进攻。

已经被美立坚国的海陆空军搞的晕头转向的日本政府,在收到朝鲜战场再次爆发战争时。没等他们发表抗议,第二天早上华夏新闻部,已经向全世界通报了。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华夏政府决定接受朝鲜复国政府的邀请,组建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

这话一出,日本政府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用干涉朝鲜内政的理由能驳斥华夏。想来是不行了,毕竟那个反日的朝鲜临时政府,已经代表朝鲜向华夏求援了。这意味着,华夏在道义上还是占理的。更何况,华夏跟日本现在还处于宣战状态,打击他们也没人能说什么。

正是这种后世抗美援朝的名义,被邓成功在四五年的对日作战中用了出来。在华夏方面向全世界通报了这则消息之后,华夏对朝鲜的全面作战终于启动。

布置在吉省空军基地的战斗机、轰炸机开始升空。一边向朝鲜境内抛洒,朝鲜复**入朝作战跟华夏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一边向日军布置在边境的防御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轰炸以及炮击。

当复**全军抵达了新义州附近,并且在特战师的配合下,拿下了新义州城时。看到那迎风飘荡的复**军旗时,新义州城中的朝鲜百姓,也忍不住喜极而泣。

同时根据华夏方面的建议,复**也迅速在新义州组建了朝鲜抗日临时政府。由金立成担任抗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七章 志愿军入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