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
在不同的年代,对于盛世这个词,都有一定的描述,虽然大多都不尽相同,却也有很多是一致的。
所谓的盛世,指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
一般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统治集团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
通常表现为,对内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
但是,嬴政心里清楚,这样的盛世中存在着潜伏的危机与矛盾。
纵然是在盛世下,农人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本身便是不可调和的。
而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产生威胁;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最重要的是,历朝历代的盛世,基本上都是在吸老百姓的血,都是以愚民政策导致。
甚至于,一些所谓的盛世,只是儒家与世家歌功颂德的虚假繁荣,那是世家的盛世。
对于老百姓而言,生活的压力反而是进一步暴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便是所谓的盛世常态。
若是没有李康的记忆,也许嬴政能够想象到的盛世也就这有了,但是,如今的嬴政却清楚,这不是真正的盛世。
如今的大秦帝国一片荒芜,想要打造一个盛世,需要走无数的路,对于此,嬴政心下早已做好了准备。
“希望朕有生之年,可以见到属于我大秦的盛世!”
缔造一个盛世,这是每一个统治者内心深处最大的诉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朝廷若是财政的拮据往往会限制帝王施展拳脚,进而影响许多政策的落地。
于是即便大秦帝国有他在,中枢的统治也逐步稳固,社会所能实现的繁荣也相对有限。
大秦帝国刚刚建立,而且朝廷推行重本抑末的国策刚刚发生改变,甚至于都没有波及内史之外。
而想要缔造一个盛世,需要大秦帝国方方面面的进步,这一点嬴政心里多少清楚。
大秦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但是大秦帝国绝对不是一个盛世。
在嬴政接受的记忆中,在历史上,华夏将王朝兴盛分为几种概念,以划分区别。
繁荣永远都是天下人最期待的。历史上,将一个王朝兴盛的阶段称之为“之治”、“盛世”和“中兴”。
虽说都是指代国家的繁荣昌盛,“之治”、“盛世”和“中兴”却也有着不小的差别。
“之治”,历史上著名的便有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杨隋初期的“开皇之治”。
而且历代统一王朝在建立初期都逃不开战争。
这一场场战争虽孕育了新的强者,却也损坏了原本的社会生产基础。
故而在统一王朝初期,统治者所面对的都是国库空虚,各地灾民不断地局面。
“之治”一般都是出现在早期,帝王勤政,整个国家以积蓄国力为主,虽然有战争,但是规模不大。
“之治”往往指代王朝前期的繁荣时期,“之治”又有可能成为“盛世”的铺垫。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朝一发展到中期,盛世的出现就一定也是水到渠成。
事实甚至更加消极,华夏历史上的盛世往往大都短命。
其中有一个几乎每个封建盛世都避不开的重要原因——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制度私有化引起土地兼并,使得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和人口方面的实力此消彼长。特别是在盛世时,这样的问题往往因为经济的繁荣而愈演愈烈,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心中念头万千,嬴政最想要的盛世,便是李康所处在那一个时代的模样。
修我戈矛,王于兴师。
农业兴盛,商贾发展,天下诸学兴起,人人读书识字。
但是,嬴政更清楚此刻的大秦,距离他想象之中的盛世,几乎差别着两千年的距离,想要跨越需要聚集举世之力。
“但是陛下,公子扶苏虽然威望不俗,只是与陛下相比,依旧是犹如皓月与萤火,现在的大秦朝堂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贯穿,臣不认为长公子扶苏能够做到。”
虽然与扶苏交好,但是蒙毅从来都是实事求是。
在治国理政之上,扶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之所以赞同扶苏成为大秦的太子,是因为扶苏是大秦的长公子,而且颇有贤明,在百姓之中有声望。
这是公子高以及将闾等人所没有的。
既然是选择储君,自然是要选择最强的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苏几乎便是无可争议的那一个人。
但是,他选择扶苏成为太子,但是不代表蒙毅就认可扶苏的理念以及认为此刻的扶苏就能监国。
“哈哈哈.......”
爽朗一笑,嬴政喝了一口茶水,朝着蒙毅笑骂,道:“你啊你,这么多年了,还是如此的谨慎,万事都喜欢谋定而后动。”
“有朕在,大秦朝廷便稳如泰山,扶苏只是缺少成为帝王的手腕,并不是缺少干事的能力!”
这一刻,嬴政将自己心中的话说了出来,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相当的了解的。
此刻扶苏最大的问题不是信仰了,而是性格问题。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嬴政对于扶苏在一场成长,不抱希望。
更何况,嬴政也不是彻底的放权,大秦的王依旧是在,只是多了一个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