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人雄>第46章婚礼

姑藏城外,几间茅房一座孤坟。正是邓艽与张奂的几个儿子,正在为张奂守孝在坟前结庐而居。按理邓艽可以救张奂,可是张奂是无疾而终。不可能没病没灾的给老师药,你这是在咒老师生病吗?邓艽本想等张奂生病时,顺理成章的拿出丹药救老师。可人算不如天算啊!

古人言“生前显贵,身后显荣。”就是说看一个人的一生成不成功,不仅是要看他生前怎么样。还要看他的葬礼办的风不风光,如果很排场很风光,那说明他的子女很孝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落幕的,反之,则会留有遗憾。

可张奂临死有吩咐,不可太过奢靡所以就是一般葬礼。只有为其守孝,来彰显自己的孝心。

在古时有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的说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后的三年时间里,要恪守节俭朴素,坚决杜绝酒色财气等奢侈的生活,以此来悼念先人。

我们从一些影视剧中也常看到,某位在朝廷里任职的官员,一旦父母去世后,必须要回乡“丁忧”,这个“丁忧”也就是要回乡为父母守丧三年。

《中庸》里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礼制中的守丧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而且在给父母办丧礼这件事上,不存在贵贱之说,都要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父母安乐长眠。

根据《孝经·丧亲章》的记载,以前的丧葬大礼,孝顺的子女从开始就要哭个不停,直至葬礼结束这就是“哭丧”。

在三年守孝的期间,子女对自己的容颜外表顾不上打扮,衣服穿的华丽也会心有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开心,吃到酒肉也不觉得可口,这些都是因为先人故去,而产生的悲哀之情。

守孝东汉有详细的规定,在父母去世后的第三日。子女们才能开始吃饭,且不得杀生;到了百日祭的时候,子女要节哀,停止哭泣;小详即死后一年的周年祭,大详则是两周年的祭奠,这两个周年祭,子孙们都要隆重地祭奠;而到了三周年的祭奠结束后,才正式宣告守孝结束。邓艽此时,就在严格遵守。

那么,古人在守丧时间上为什么要定了个三年的时间呢?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时间定为三年,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同样是用三年的哺乳期,等三年的哺乳期一过,孩子一般就能自己开始行走了,因此,守孝三年就是为了报答父母这三年的哺育之恩。

大圣人孔子对于守孝三年,这个问题也曾和弟子们做过一番争论。

孔子的弟子宰我(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曾经对孔子说:“一个人的父母去世,如果要专心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其他什么也都不能干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习琴艺,技艺也会生疏。所以,我认为守孝的时间就应该像稻谷生长成熟那样,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听后,问道:“父母逝去,你大鱼大肉吃的可香吗?穿上华美的衣服也会心安吗?”

宰我回答说:“我会心安。”

孔子叹道:“你可以心安,但是君子不会。君子会吃得不安,穿得不安,住得不安,所以不去做那些事。你既然可以,那你就去做吧!”

后来,孔子还和自己的学生感慨地说:“宰我真是不仁啊!,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他没有经历过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吗?如今竟然连三年的丧期都不愿意守了!”

由此可见,古人守丧三年之期不是随便定下的,而是根据父母,哺育三年的原因定下的。

而现代人基本都是宰我,更有甚者,父母死了请乐队来庆祝。唱的还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就该两口子一起完。这就是缺礼教的表现,也可以说成没家教。

邓艽守孝期间,回想虽然和张奂的师生之情没有到。说张奂死了,就哭的死去活来。但几年的相处,还是有一点不舍。

邓艽穿越近二十年了,虽说对古人的一些事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但还是学到一些后世,早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东西。

老外嘲笑中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没精神,就说老外有什骑士精神,就连小小岛国也有什么武士道精神。

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甚至一些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可悲!可叹!

英国是怎么发家的大家知道吧?美国是怎么建国大家也都知道。一群强盗罪民,成长起来就会开始耀武扬威。这是必然,小人得志便猖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歪楼了,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三年里,邓艽守孝每日不忘习文练武。

光和四年(181年),鲜卑大王檀石槐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其子和连继位。

光和五年(182)正月,刘宏下诏,令公卿举奏刺史、郡守贪残害民者。太尉许馘、司空张济谀附宦官,收受贿赂。凡宦官子弟、宾客为官贪残者,皆置之不问,却举奏边远小郡为官清正,颇政绩者二十六人。百姓诣阙诉冤,司空陈耽、议郎曹操上疏,劾奏许馘等人所举皆出于党私,是“放鸱枭而囚鸾凤”,灵帝闻奏,责备许馘等人,并将所蒙冤被举者皆拜为议郎。

檀石槐死了,草原也分崩离析了。其子和连可没有檀石槐的威望,想继续统领鲜卑各部是


状态提示:第46章婚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