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风水葬明之秦淮八艳>第42章会试风波

崇祯七年(1634)二月,甲戌科科考如期在北京贡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鱼贯而入,力争跨入进士的龙门。青枫自然也是其中一员,虽然他是南京乡试上榜的最后一名,但依然有了跨入龙门的资格。这春闱大考一共考三场,每场三天共九天。

本科主考官为大学士吴宗达、温体仁,其中吴为主考,温为次考。明朝有规定,内阁首辅不能担任主考官,主要是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极易科场舞弊。

早在崇祯四年,周延儒在初任首辅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门户,居然无耻地打破了首辅不得参与主持会试,会试由次辅主持的明朝传统,夺取了本应是次辅温体仁的主考之职,越俎代庖地自己亲任会试主考大肆舞弊。在周延儒的操作下,他的姻亲东林党人陈于泰获得状元,他的好友吴禹玉的儿子即复社的吴梅村荣登榜眼,复社的夏曰瑚则为探花,复社不仅两人位列三甲,而且复社中还有其他五十七人成为进士!这件事后来也造成了周延儒的辞官。接着东林党人文震孟、姚希孟、刘宗周、黄道周等被罢官,温体仁一系上位。

第一场:四书文,拆开一密封的纸袋,考卷四书义云: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短短几十字,实际分为了三段,第一段出自《论语·公治长》,乃是孔子夸奖郑国大夫子产,赞美他做人很谦逊有规范,服事君上认真负责,对待百姓让他们获得利益,役使百姓又有法合理。第二段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说周王把百姓从水深火热的暴政中拯救出来,只是杀掉那残害民众的暴君罢了。第三段出自《中庸》,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君子的言论就足以唤起在位的君主与众臣。

这种题目就是历年八股文的套题,没有丝毫的新意,然八股文不是后世所说一无是处,作为青枫来说,他感觉后世公务员申论、党政机关公文、领导会议稿等等都是八股,但是八股条理清晰,看者一目了然。

如今这文章的评判标准、考官和阅卷官的口味,青枫不是很了解,然而后世文章不过虎头、猪肚、豹尾,内容符合题意、表达流畅、字体工整,语言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样的文章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对比现在科考而言,科考必读之四书五经,必须是朱熹注解,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无论四书五经还是老庄韩非,诸子百家,后世各种注解无一不精。说白了,现在的青枫就是本百全书,神识上的强大,远非普通人可以比拟。

引经据典无非是看谁引用的更加高深,更加古远。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崇古的特点一直如此,不过也的确是有道理。古人的东西能够流传千古的,大多都是经过验证的,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意味悠长。

比如四书五经注解,虽然因为朱元璋推崇朱熹(老朱为了找寻祖上牛人,所以特别推崇朱熹注解),把朱熹注解为经典,而且认定是正确的,考试中必须引用的。但是朱熹的注解中有很多是引用更古的,比如唐代周敦颐的注解,汉代董仲舒的注解,春秋三传注解等。

至于文采飞扬,比如对于时间的描写,后世大都会写日月如梭、时光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而古人给人的感觉更有韵味,屈原在《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而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作文的档次就是在引用中被分成了高中低。

青枫脑中文绪万千,一丝清明突然融入其中,千丝万缕都被顺风一吹,变成了一束美丽的青丝,最终汇集成一篇光彩夺目的珠玉。题目中的出处、朱子注解,经典引用瞬间闪出。第一部分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言论,也就是以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水平来试问和鞭策考生;第二部分是分析商与周来解释国道的内容,试问考生的政治道德;第三部分是讲君子处世哲学。

作为大明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崇祯皇帝的确想看一看,这届举子的水平如何,眼界如何?作为大明皇帝的一名准臣子,青枫从国之道、士之道阐述自己的观点,重点在于何为君之道、臣之道,而身为大明臣子如何做才能忠君爱民。

识海之内一篇文章白光闪闪悬浮其中,青枫长吁一口便挥笔而成,一手蝇头小楷,婉雅秀逸,笔法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这科考小字运笔不同于大字。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一篇几千上万字的策论,要笔笔不同


状态提示:第42章会试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