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秦的繁荣仅仅是表象。”
“天下初定,律法健全,这是好事。”
“错就错在,秦王急功近利。”
“本该用一百年,两百年才能做成的事,秦王却想用几十年完成。”
“壮丁修筑长城,劳民伤财……”
赵元还没说完,老赵就迫不及待的打岔。
“秦王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难道有错?”
赵元见老赵的反应有些无奈。
看样子老赵对大秦的归属感很强烈,这不好办呐。
“我说了,修筑长城是个大工程,秦王太着急了而已。”
“虽然苦了百姓,但秦王修长城功在千秋,注定名留青史。”
“若是秦王放缓进度,那天下才是真的安稳。”
“如今六国余孽尚存,又修筑长城让百姓连连叫苦,恐会有反事。”
老王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对国家大事他真没多少见解,也懒得过问。
否则也不至于跟着老赵满天下的溜达。
“秦王在,谁敢反?若不修长城,匈奴南下,受难的还是百姓。”
老赵嗤笑,他对自己的手腕有绝对的自信。
只要他活着,大秦绝不可能出现反贼。
“若秦王不在了呢?”
赵元认真的说。
“我敢说,秦王每天吃长生不老药,绝对命不久矣。”
“饭都吃不饱的百姓,畏惧秦王,但秦王不在了会如何。”
“扶苏推崇儒学,想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让六国重新称王。”
“到时六国死灰复燃,十年二十年后天下还会大乱。”
“胡亥则残暴无能,更不能为秦国扛鼎。”
“他俩都没有秦王的本事,无论他俩谁做秦王,都逃不过百姓造反的苦果。”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秦王在位,让百姓哭喊连天,但迫于秦王无人敢反。
历史上,秦亡于胡亥之手。
在赵元看来,就算扶苏继位,秦还是会亡。
因为百姓反的不是胡亥,反的是暴秦。
就算扶苏做秦王,恢复分封制,让六国遗民自行建国,难免会和朝中大臣发生争执。
因为秦国的立足之本是法学。
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这都是尊法学的李斯提出的。
你扶苏要摧毁法学建设的一切,而尊崇儒学,难得人心啊。
而且百姓被逼着修长城多年,胸中积压怒火,肯定要造反的。
“再说长城,若是我做秦王,必然带兵北上征服匈奴。”
“匈奴绝,长城无用。”
“不修长城,则百姓安定,再无反事。”
赵元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过于理想化。
老赵心里明了,赵元毕竟年轻,做事不考虑现实因素。
“你的意思是,不让百姓修长城,直接北上灭了匈奴?”
“正是,这招叫做,以外患转嫁内部矛盾。”
赵元谈话时意气风发,真有那上位者的自信与气质。
“呵呵,好志气,只是你或许不知道秦国的现状。”
“与七国征战几百年,打的秦国没钱没粮,人口锐减,如何能北上?”
赵元拍拍手,命人把火锅端上来。
“秦王派兵三十万屯兵北方,他肯定想灭了匈奴,只是差一个机会罢了。”
有人走来,把火锅还有地瓜土豆呈上桌子。
赵元指着地瓜和土豆。
“这就是机会。”
盯着桌上的地瓜和土豆,老赵和老王都没见过。
“这是?”
“这是我的宝贝,地瓜和土豆。”
赵元把两样东西放进锅里,又加了些肉片。
“地瓜亩产四千斤,土豆亩产两千斤,二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老王只知道很多,但老赵却半信半疑。
秦国的粮食,亩产只有两百多斤。
一家人吃的卖的,再加上要纳税交粮,根本不够用。
但种了地瓜和土豆,就完全不一样了。
种十亩地瓜,一家人就能从年头吃到年尾。
顿顿饱餐,再无饥荒。
但在老赵看来,世上不可能有这种神物。
知道老赵不信,赵元便指着旁边的农地。
“这地里埋着地瓜和土豆,还有两个月成熟。”
说罢,赵元走到地里,从泥土里翻出几块地瓜。
老赵见状跟着跑进去,他有些激动的扒拉着土地。
一会儿工夫,老赵便刨了三十几斤的地瓜出来。
但这只不过是地中一角而已。
依老赵的学识,他只是挖出几块,就能推断出这亩地的产量。
四千斤!
和赵元说的产量相差无几。
这代表什么?
百姓吃饱,战意旺盛!
而且秦国时常遭遇自然灾害,干旱洪涝之类的数不胜数。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百姓还能用家中囤积的地瓜勉强挨过一年。
会挨饿,但不会饿死。
地瓜的产量,足以把缺粮的风险转嫁。
如果风调雨顺,粮食丰盈。
大秦的粮库饱满,后勤无忧!
只要有粮食,大秦的雄军可以无休止的征战。
老赵坐在土上,怀里抱着地瓜,感动的快哭了。
赵元嘿嘿的笑,这种场景他见多了。
饿极了的百姓看到这么多吃的,都会感动的失声落泪。
良久,老赵抱着地瓜走回桌边。
“你有此物,为何不献给秦王?”
“秦王需要的正是粮食,你若此时贡献,足以封候拜将!”